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往期目录

您的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在教育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需要在理论上全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整合观,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技术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多媒体的本质与功能、整合效果的评价和整合的阶段性等重要问题,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基本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仅整合观、技术观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合的方法,而且如何对整合的效果进行评判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否达成的判断依据。但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无论是从评价方法还是评价内容方面的研究都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历来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决定了整合效果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之所以成为整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涉及整合观

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方法,那么,它就为准确提出整合观找到了一条途径。前面讲到的“效果说”,就会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合观内涵的准确表述。

(二)涉及整合目标是否达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归结到教育教学效果(即整合效果)这一点上来,所以,如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方法得到突破,就为检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否达到找到了一种方法。

(三)涉及整合的效果

对于整合效果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评价内容比如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等之外,可能更要关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绩效(包括学习的效果、效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合效果的评价所包括的这些具体内容,不可置疑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四)涉及评价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前面已经阐述过它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针对它进行评价,需要我们研究创新出一个(或许是一套)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提高,在借鉴传统评价方法和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评价整合效果的方法与量规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许教育绩效评价会是一种新的有效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只解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丰富了教育评价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2][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4][7]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5]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6]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4.[8]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4.

9][13]刘世清,等.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10][12]单美贤,李艺.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探讨[J].教育研究,2008(5).

11][14]刘世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智能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

智能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

摘要: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大数据的崛起,如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支持精准预测,是人工智能时代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满足教育大数据分析预测的需求。为此,基于“为何分析、分析什么、以何分析、何以应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机器学习的作用对象、作用过程、具体方法和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智慧教育的适切性。结合对近年来国外基于真实数据的机器学习教育应用案例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发现目前机器学习教育应用主要集中在学生建模、学生行为建模、预测学习行为、预警失学风险、学习支持和评测和资源推荐等六大方面。从跨界、技术和教学三个层面出发,基于智慧教育的框架对机器学习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机器学习;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教育大数据;教育创新

智能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2017年开年,神秘棋手Master连胜中日韩多名世界级顶尖棋手的跨年围棋大战落下帷幕,随即Master被证实正是20163月战胜李世石的AlphaGo。这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史上绝对的历史事件AI也正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Google提出的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Vehicles)已经从教科书照进了现实,依靠车内的智能驾驶仪便可实现无人驾驶。机器人的脚步也从探索火星拓展到人体内,一种可吞服的微型折叠机器人进入人体,可以帮助修复伤口或挪走被误食的纽扣电池。

在研究领域,美国国家安全与技术理事会于20165月和10月分别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两份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专注于人类知识21世纪00年代机器学习的兴起两次浪潮后,即将迎来解释性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第三次浪潮[2]。而实现和推动AI研究的核心技术正是当下最热门的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教育领域在人工智能研究浪潮的影响和渗透下,也正发生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学习科学相结合形成新领域——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EAI[3],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计算获得精准和明确的教育、心理和社会知识形式,这些知识往往是隐式的”[4]。知识以学习者模型、领域知识模型和教学模型等形式呈现,算法是获得这些知识的核心技术[5]。目前,已有大量教育人工智能系统被应用于学校,这些系统整合了教育人工智能和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alDataMiningEDM)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来跟踪学生行为数据,预测其学习表现以支持个性化学习。

另一方面,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6]。个性化学习作为智慧教育的核心要素,如何通过技术更好地支持和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已经成为智慧教育研究领域的诉求。目前,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应用主要集中于自定步调学习、个别化指导和学习内容自适应等方面,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尚未实现差异化的学习服务[7],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尚不能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8]

美国2017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重塑技术的教育角色》[9],在学习部分指出:在移动数据收集工具和在线协作平台的支持下,能够为所有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服务提供机遇;在领导力部分指出:个性化学生学习将作为有效领导力的核心关注领域之一,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在测评部分指出: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数据的收集和整合,能支持学习者生成个性化数字学习体验,以及教师制定教学干预和决策。由此可见,收集和整合大量的、不同源的数据支持实现个性化学习是必然趋势,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是实现这些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核心、最热门的技术,能够基于大量数据的自动识别模式、发现规则,预测学生学习表现,为满足智慧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了可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研究对机器学习的教育应用进行系统梳理。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全方位地梳理机器学习教育应用的发展现状、潜力和进展、面临的挑战等,为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展智慧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机器学习可以有效助力智慧教育,其在教育人工智能和教育数据挖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技术无法取代的。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定会不断推动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GordonR.Ingestiblerobotsglasses-free3-Dandcomputersthatexplainthemselves[EB/OL].Cambridge:CSAIL2016-12-16[2017-02-12].https://www.csail.mit.edu/16_in_16.

[2]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Council.Thenatio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researchanddevelopmentstrategicplan[EB/OL].[2017-03-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5/20/37334461_598685262.shtml.

[3]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1:26-35.

[4]SelfJ.Thedefiningcharacteristicsofintelligenttutoringsystemsresearch:ITSscareprecisely[J].InternationalJournal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IJAIED),199810:350-364.

[5]LuckinRHolmesWGriffithsMetc.Intelligenceunleashed:AnargumentforAIineducation[R].London:Pearson2016.

[6]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

 

 

 

虚拟体验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中间路径”

虚拟体验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中间路径”

摘要:在世界网络文学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网络文学的新质,是一项重要而急切的工作。这需要从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即由印刷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型中,寻求其所处的“中间路径”,揭示它在商业化、大众化外表下折射的网络时代之生存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从现代人与连线世界的日常互动,网络的界面穿越、“线上”与“线下”世界的时空区分,以及虚拟性与交互性中获得想象灵感,并隐喻性呈现出现代人与网络的共生与伴随关系、虚拟主体的间性、网络生活的“重置”体验及其精神症候。中国网络文学表现了网络社会来临后的社会、文化与文学走向与变迁,这构成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价值,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时代;生存体验;文学想象;新论

在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关于它对传统文学是否具有质的突破,人们已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不会引起文学属性的根本变革。余华认为:“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①王朔持有相同看法:“痞子蔡的作品,和经典的爱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交流的方式多了一点互联网,或者他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去交流,这和他们通过对话去交流有什么区别?骨子里没区别的。”②於可训也认为,“网络不过是一个书写工具和传播工具”,网络文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属性”。③李敬泽则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④与此相反,挟带着新技术来临的兴奋与文学进化论的理念,另一种观点则肯定中国网络文学促成了文学新变,他们常用“转型”、“革命”、“替代”等新生意味十足的词汇。如欧阳友权认为,网络给中国文学的转型带来三重推力:一是“去中心化”,话语权的释放促成了“新民间写作”;二是“艺术自由度”,包括创作动机、虚拟身份、发布作品与读写互动的自由;三是“对文学体制的历史演进探索了新的可能”。⑤欧阳友权是国内较早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此文的引用率也很高。总的来看,国内的专著、论文多从“超文本”、“多媒体”、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性。⑥长期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英国学者贺麦晓也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带来了“互动性”、“多媒体诗歌”及出版制度等方面的“突破”。

社会与文学对娱乐性的长久压抑,互联网的兴起让此需求得以充分释放;门槛低和人口众多带来了全民写作与阅读的井喷;与世界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实体出版相对困难,互联网随写随发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

具体而言,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之所以认为中国网络文学难有质的突破,原因之一在于感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无根本差异。张抗抗曾参与网络文学的评选,其经历和感受颇能说明问题。在阅读作品前,她已准备好“迎候”“网上任何稀奇古怪的另类文学样式”,读后却感到“失望”:多数文本是“谨慎和规范的”,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文本,同传统的前卫作品比,“并没有‘质’的区别”。由此,她对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表示怀疑。①张抗抗的前后情绪及结论,折射出传统文学界对中国网络文学这一“新文类”的“差异性”预期,并由此认为网络文学并未带来真正变革的逻辑思路。

张抗抗看到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初期(2000年前后)的作品,而在2004年前后,中国网络文学又开启了大规模市场化进程。面对呈现出传统文学风貌、并已商业化的文学现实,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从超文本、多媒体、后现代主义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是否能站住脚?这种理论的简单套用显然欠缺足够的说服力。在博士论文中,韩国留学生崔宰溶以大量文学事实令人信服地指出这一点。他认为,这是中国学者直接套用西方网络文学理论的结果。西方网络文学远不如中国网络文学繁荣,但其代表性的文学类型即各种超文本、多媒体作品,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其“新质”是比较突出的,西方网络文学理论即是对这些实验性作品的总结。而把这些理论直接套用在缺少此类作品的中国网络文学,显然存在严重问题,他说:“国内主要研究一般以西方的理论为研究的基本背景,但它却忽略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独特性。既有国内研究异口同声强调‘超文本’、‘多媒体文本’、‘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三个理论或文学形态是网络文学的最主要特征。他们简单地在网络文学与超文本、后现代文化之间划等号。……中国的网络文学具有与西方的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网络文学不同的独特性,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拿这些西方理论来分析国内的网络文学。”②学者(包括前述英国学者贺麦晓)所列举的中国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多媒体作品的数量实际上是非常稀少的,缺乏代表性,而反复采用“解构”、“去中心”、“平面化”等后现代词汇来简单套用也不尽符合事实。③举例来说,欧阳友权提到的“去中心化”的“新民间写作”、“艺术自由度”等说法,显然带有后现代痕迹,如果说这些观点在功利性尚不浓厚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初期尚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合理性,但到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2007年,即中国网络文学早已大规模市场化、资本已“异化”了“民间”与“自由”时,这种分析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与简单化。④

笔者认为,在讨论中国网络文学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基本前提,即中国网络文学的主体是各个读书网站的商业化文学。如果绕开这一前提,理论分析必然歪曲事实。但实际上,在套用超文本、多媒体与后现代理论来分析中国网络文学时,这一前提常被绕过去了。时至今日,这种理论分析与文学事实脱节的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顽疾,不少新的研究仍在重复以前的套路。

既然中国网络文学的主体是各个读书网站的商业化文学,从外观看,它们似乎与传统文学并无根本性差异,这是否意味着如第一种观点所言,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并未在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本身?这种观点当然有些道理,因为网络对文学的改变并不必然以“根本性”的“质变”方式进行,但仅把网络视为传播工具,过于强调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性,也容易让我们以传统观念阉割或忽略新的文学现实。实际上,中国网络文学确实带来了一些重要新质,但这并非人们常说的在作家身份、读者地位、传播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变化,而是在另外、更重要,然而也是潜在的方面。我认为,在弄清这点之前,首先要明确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中间路径”。

“中间”,语出《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郑玄注:“离,两也。”“中间”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事物之间。所谓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中间路径”,指的是在因网络媒体的兴起而带来文学发展的三种取向中,侧重于“中间”取向,即介于网上传播的印刷文学与超文本、多媒体文学“两者”之间的发展路径。网络文学的常见分类是“三分天下”的说法,即认为网络文学有三种形态:网上传播的传统印刷文本、在网上首发的原创性作品,以及超文本、多媒体作品。

参考文献:

①余华:《网络和文学》,《作家》2000年第5期。

②《王朔:不上网者无所谓》,刘韧、李戎:《中国.CO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6页。

③於可训:《说网络文学》,《长江文艺》2012年第9期。

④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

⑤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摘要目前,由于就业方式和选拔条件的相对单一等因素,千万等等学子在求学生涯中对本科高校教育情有独钟。但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不甚青睐,形成生源的不平衡。为此,近一两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逐步加大了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本人感觉到了此种大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中职教育中奉献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本人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在中职教育这面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一波小小涟漪,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势力日益增强,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新和现代化教育等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最重要的强国手段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而言,因就业方式和选拔条件的相对单一等原因,在某种层面上追求学历学位和毕业院校的名气成为主要追求方向,没有形成人才的百花齐放形态。千万萃萃学子在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对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和高中、高校等高级别教育情有独钟。但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不甚青睐。为了中职教育中奉献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本人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在中职教育这面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一波小小涟漪,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仅次于高等教育,且与高等教育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不宜过多追求学历学位等自身劣势,而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中职教育自身的优势。这一定位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

1.1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从学习成绩而言,一般情况下中职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生源有所差距。我们要根据这一现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基本知识和原理为出发点,树立边学边实践的动手意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挖掘不同学生的自身优势特长,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2着力培养维护与检修能力

切实领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进一步加强长时间的反复操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检修技术和软件的维护技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3着力培养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根本作用也在于应用。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安装、网络通信、多媒体、表格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比较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1.4着力培养发展与创新能力

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检修维护、操作应用等实践能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逐步向创新型尖端人才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针对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实际,我们应以实践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过硬技能,在这种要求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也应当向专业化转变。

(1)课程专业化。从本人所了解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比例来看,各种文化课程加起来有十几类之多,在这种各种课程繁杂的情况下,专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不那么专业了。毫无疑问,对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严重挤压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下,培养出来的大批学生都不那么专业,也不掌握与之专业身份相匹配的技能,有些乏善可陈。

(2)教学专业化。在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式,对专业教育而言,专业化教学和教学专业化是重要的途径。而计算机具有更加开放的专业性和更加广泛的应用性,更要求发挥其专业性,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从教学人员、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都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

(3)实训专业化。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离开了实践专业技能就无从谈起,其实践环节的实施和设置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今,见习等实训培养方式在培养模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所限,普遍存在实训与专业不相符的情况。设置实践环节的实训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培养方式。这就要求专业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委托、半委托、跟班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学生的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真正实现实训专业化。

3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实践之基,实践是理论之本。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实践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没有实践,理论将毫无用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完整的理论,只有由理论作为基础的实践才能不断前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推实践,以实践固理论。

(2)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当今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也是一门先进的技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式进人信息化时代,而信息化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所有信息时代的先进武器和设备,甚至当今的时代思维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

(3)开放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人才的需求也是全方位的,根据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多样化形态。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不同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课程、方法、内容出现了不同的模块,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灵活性大,根据不同的需求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但同时就某个课程而言又是单一的,是针对某个特定需求的。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有针对性地培养单一技术的深度和广泛培养多种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避免形成广而不深或深而不广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已成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发展有目共睹。其中,计算机专业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已经到了从基础应用到技术创新的转型期。以本人拙见,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只有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逐步向专业化转型,才能培养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性人才。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对高中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对高中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摘要本文立足于计算机互联网的环境下,阐述高中生在此方面的应用并说明高中生通过自我教育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探讨高中生在校及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自我教育;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而高中生作为接触新兴技术最为直接和迅速的群体,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够普遍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首先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周围的事物和外面的世界,为高中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中又存在众多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高中生在价值观并未确立的阶段,会受到其中的影响,因此,高中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自我教育。

1高中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1.1高中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问题

高中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有较高的频率使用计算机网络,集中在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课下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或者在学习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相关的娱乐活动等等。高中生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会进行相应的信息收集,不可避免接收到一此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等等。这此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等等,还有不少的同学会就此沉迷于网络,最终荒废学业和自己的青春。另外,当前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其往往具有一定的孤独感,面对计算机网络世界,会产生一定的沉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欠缺,往往容易被光怪陆离的计算机网络世界吸引,多产生沉迷其中,不理现实世界的情况。

1.2高中生计算机网络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有这样一则案例,2007年安徽省17岁的一名高中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银行前后盗取出6万余元,该高中生钟某仅仅在读高三,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出违反法律与道德要求的事情,足以说明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不正当使用和高中生自身不佳的网络自我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

由此案例可以分析,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高中生走向犯罪的深渊,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对于人一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虽然仅是作为青春期的学生,却会在毕业后进人大学,最终进人社会,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人才。因此,无论是从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未来对社会的建设角度,高中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明辨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有此高中生深度沉迷于网络,加上本身自身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业会由此受到严重影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大量虚假信息、不实信息、不良信息等等会在高中生自我价值和道德观念还未成形时产生严重的影响,高中生模仿计算机网络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犯罪,最终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面对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无论从高中生自我成长还是国家社会的发展角度,高中生的自我教育非常重要。

2高中生计算机网络安全自我教育的方法

2.1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中学校往往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培养,会制定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培养其中包含计算机网络。高中学校会通过宣传部对高中生进行关于辨别网络不良信息及如何规避等方面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校报和宣传栏。这种方式为高中生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自我教育的窗口。所以,高中生的计算机网络自我教育,应当同学校教育相结合,即提升对于学校相关宣传活动的参与,如,搜集相关计算机网络的内容知识,向学校投稿等。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等。高中生一样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如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这此都是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下高中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

有这样一则案例,高中生秦某2014年被计算机网络世界吸引,多次试图从学校逃课到网吧上网,老师发现后,即使与其家长联系,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下,秦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改正,最终避免了对网络的进一步沉迷,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行的情况下,对高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经典案例,值得参考与学习。

2.2自我学习,分辨计算机网络信息

一般来说,高中生使用计算机网络,都是自主进行,较少有老师和家长陪同在一旁的情况,高中生需要自己面对计算机互联网上众多的信息,因此对自身安全的维护,需要高中生进行自我学习,主动分辨信息的真伪,对于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低毁国家等相关内容的信息,采取屏蔽。高中生在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浏览时,应当根据信息的质量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对相关内容用理智来进行分析,接收对于学习、生活有益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认真学习相关条例,了解不良互联网信息对身心带来的危害,杜绝不良信息。同时,高中生之间可以经常互相交流心得,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获取到的信息,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彼此的交流、鼓励等等,高中生能够自觉遵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道德和法律法规,从而远离不良网站,做到对于不健康信息的抵制、不传播、不收集等等,自觉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做到文明上网。高中生在上网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积极心态,一种是消极心态,高中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计算机网络世界,用积极心态查找相关资料,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阔自己的视野,健康积极地面对人生。

2.3提升自控能力,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

高中校园生活是相对平稳有规律,同时有一定的枯燥程度,高中生有较强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不少同学难以舒缓自己的学习压力,而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世界展现出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精彩”,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能够带给高中生一定的“轻松”,因此高中生会迷恋于互联网,影响学业,甚至有可能受到不少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高中生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自我教育时,应当自觉培养自控能力,合理使用i}一算机网络的上网时间,进行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内容使用。这是高中生避免在计算机互联网中受到不良信息伤害的重要方法。因此自控力的培养成为高中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自控能力的培养能够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进行,高中生有以下儿种方式进行良好的计算机互联网能力培养。首先进行自我的明确和定位,有哪此时间进行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具体操作的项目及内容是怎样的,如甸次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甸天对电脑的使用频率不超过两次,这样能够较大程度上避免对于网络的沉迷;其次需要明确能够登陆的网络界面和能够关注的信息,安装能够屏蔽不良信息的网站的相关软件,保证计算机在网络方面的健康程度。如果高中生能够对以上的上网行为和规范进行长期坚持,即是能够养成较为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较为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和操作的自我教育重要方式。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中生的教育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高中生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的信息安全等方面教育,从而提升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高中生的计算机网络自我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其周围同学、伙伴之间相互分享与监督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高中生教师和家长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育能够为高中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铭翰.试析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通讯世界,2016(12)125-127.

[2]于学勇.关于对高中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探究[J].电脑迷,2017(15)115-117.

[3]韩昊辰.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9)108-109.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走进信息化教育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走进信息化教育

摘要: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历程来看,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音、电影、电视、计算机技术等)。进入信息时代,主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运用这些技术所做的事业,就是当前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在教育中运用这些技术所做的学问,就是信息化教育学。在信息时代,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必然,也必须走进信息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信息化教育

2002年,祝智庭主编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今年已是2014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十二年。现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正是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与此同时,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新媒体,创建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取得丰硕成果,一门崭新的信息化教育学科已经诞生。我国的电化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更名为教育技术,引进“94定义”后,一直停留在对名称的争论、对定义与概念的不断引进与解析上。我国的教育技术到底只停留于引进,还是走进信息化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生与死的选择。

1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遵循了一条普遍的规律。先有这个“事”,后有它的“名”,然后才形成“学科”,而且“名”会随着“事”变化和发展。

(一)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关联的。教育事业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加工的事业。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也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

传统的信息技术,如语言、文字与印刷术,我们早已运用于传统的教育中,至于现代信息技术,播音、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现在正广泛被运用于教育中,在美国称为听觉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我国称为播音教育、电影教育,后来统称为电化教育。从此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叫什么名称,它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指导,有了理论,就能成为一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学科。

美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何克抗在《教育技术学》一书中介绍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其中程序教学理论、视听教学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与方法的理论等三个方面的发展,融合为教育技术学。

我国电化教育学发展进程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电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急需理论指导。1982年初,华南师范大学邀请了美国传播学鼻祖施拉姆、香港传播学专家余也鲁来华讲学一星期,引进了传播理论。1985年出版了南国农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其基础理论见图3。[2]1986年出版了由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其中介绍了以系统理论、S-R理论、信息理论为主发展起来的教育传播与技术,这就是中国要建立的电化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化教育学科于1993年更名为教育技术学,并且引进了美国教育技术的“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的研究领域比我国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三)从发展历程得到的启示

发展历程遵循了事业—名称—理论—学科的发展规律无论是美国的教育技术还是中国的电化教育,都是先有播音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电影教育这个“事”,然后才有听觉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电化教育这个“名”,然后引进传播理论、系统理论、S-R理论,才建立起“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这门学科。事业是建立学科的基础,学科的建立又会进一步促进事业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与变化,导致名称及其含义在不断变更与发展,如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几乎每年都在变更之中,使其更符合事业的发展。总之,名称、定义、理论与学科都要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国情不同,事业、名称与学科也有差别,我国运用传统信息技术——语言、文字与书本进行教育活动,已形成一门普通的教育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活动是当前国情的需要,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学。当前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亟需加速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美国的教育技术是研究所有信息技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开发、设计、管理、评价与运用,有别于中国的电化教育。

2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电化教育事业,历经50年至80年代,建立了电化教育学,90年代初更名为教育技术,引进“94定义”,但按国情需要,电化教育学仍在发展,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名称,至21世纪干脆用“信息化教育”一词。信息化教育,是符合国情、具有时代感和中国特色的一门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科学。信息化教育科学在不断壮大、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必须走进信息化教育。

这篇文章写了一年多,每当写到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时,我就写不下去,内心在隐隐作痛。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学科专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在这篇文章将结束时,我才理清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后,其学科按事业需要仍存在并不断发展。

“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只是学科专业的更名。

按国情需要,电化教育学科还存在,但相应作了更名。对应事业的需要,自发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对应于学科研究领域,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

近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当前的教育信息化事业,相应于事业与研究领域的学科已发展为信息化教育。

更名后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由于它是研究所有的学习资源并与事业脱节(画在框图之外),产生了诸多问题。唯一出路是服务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事业,走进信息化教育,培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李运林,李克东.电化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

[5]李运林,等.协同创新30年——纪念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30周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5~16.

面向在线智慧学习的教育数据挖掘

面向在线智慧学习的教育数据挖掘

目前,相关学者已研究多项针对MOOC平台和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9-10]Yudelson[11]根据课程设置、参考书目和在线检测研究学生在MOOC平台中的行为模式挖掘与激励.Chakor[12]根据学生在课程周期中的行为特征进行学生退课预测.Bruff[13]根据学生影响力(在线论坛、讨论组、测试成绩等)的知识传播建模与引导研究知识传播问题.朱天宇等[14]Kongsakun[15]研究在线学习平台中的个性化信息过滤问题,如课程、论坛专家文章推荐、学生分组、学友推荐等.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学生更便捷地使用在线教育平台中的资源.

此外,学者们针对在线学习的试题库和学习系统书籍进行分析与挖掘.delaTorre[16]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进行认知诊断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点掌握情况和粗心程度等.Midgley[17]研究学生个性化教学与辅导,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试题推荐和学习策略.[18]根据在线学习平台试题库中试题依赖关系、学习顺序等构建知识图谱.Hudak[19]研究试题内容自动标识等问题.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当前的学习状态,为每位学生智能定制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然而,在线智慧教育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由于从在线教育平台获得的数据具有海量、稀疏、高噪等特点,因此现有的智能辅助模型很难对试题特征和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准确分析[1].其次,现有模型较少考虑学生、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与推荐[20].为此,本文针对在线学习涉及到的试题表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辅等,综述和讨论教育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部分工作.

本文研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1)面向试题,介绍基于试题表征的难度预测相关研究工作;2)面向学生,介绍学生认知诊断分析和学生心理建模方法等;3)面向教学,介绍面向自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推荐、协同分组等的探索工作.下面详细介绍各方面的具体进展,以及部分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依托的应用平台———科大讯飞在线教育系统“智学网”.

1 面向在线智慧学习的教育数据挖掘

本节从在线学习相关的3方面入手,分别介绍教育数据挖掘在面向试题、学生、教学辅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实例,并介绍部分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所依托的科大讯飞在线教育系统“智学网”.

1.1 试题分析

试题作为教育中的一类重要的学习资源,在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中都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试题分析的相关研究吸引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目前,许多在线学习网站都提供在线题库供学生使用、学习[2],智学网、猿题库等学习平台更是搭建以试题练习为主的在线学习环境.因此,在线学习系统需要提供针对海量试题的收集、整理、存储,并提供试题下载或在线答题等服务.

1.1.1 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2为智学网中的试题样例,包含试题类型、题面、知识点等一系列的试题信息.如何有效地对试题题面、知识点及学生在试题上的答题记录等信息进行表征,并使用试题的数据表征进行试题难度预测、相似试题判定或试题知识点识别,是在线教育中面向试题研万究方的数重据要内容.本文着重介绍基于试题表征方法的难度预测研究.

试题难度是试题的一项重要特征,测试试题难度的预估对教学的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首先,对试题难度的准确估计和标注可以帮助系统构造更合理的试题库.其次,做好试题难度估计和标注工作可以辅助教师自动组卷,在减少人工工作量的同时,提高组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准确的试题难度估计可以帮助在线学习系统为每个学生筛选合适的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中的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TestTheoryCTT)认为,试题的难度可由一道试题被错误回答的比率表示,即对一道试题,答错的学生越多,那么该试题就越难[22].然而,在某些实际情况下,需要在学生对试题进行作答之前,进行试题难度的预测和评估.例如,对于标准化测试(TOEFLGRE),每个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并选择最高分数作为最终分数用于学校申请等工作[23].因此,多次考试的试题难度应当一致,以保障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对于一些大型的考试(如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对试题的难度预测可以保证测试的质量.

传统的试题难度预测方法可以基于专家经验对试题难度进行人工评估或使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简单回归模型[24].然而,前者存在专家主观性强、费时费力的问题,后者存在难以使用海量样本、对试题文本特征等利用不足的问题.Huang[25]提出基于试题文本的难度预测框架(Test-AwareAttention-Based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TACNN),用于自动完成试题的难度预测任务.

1.1.2 基于试题表征方法的难度预测

TACNN框架示意图.具体地,以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为例,TACNN通过使用试题文本信息及学生在试题上的历史答题记录,预测新的考试中出现的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难度(答错率)

可以看出,TACNN主要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输入层、句子卷积神经网络层、注意力层、预测层.输入层包含英语阅读理解选择题Qi的各部分信息:阅读文本张量TDi、问题矩阵TQi、选项矩阵TOi.TACNN的第2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对试题中的每个句子进行表征,将每句话表示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3层注意力层结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处理试题,包括本文每个句子对试题难度的贡献DAi及每个选项的难度贡献DOi.在最终的预测层中,TACNN根据文本难度贡献DAi、选项难度贡献DOi及问题的形式化表征设计考试范围依赖的偏序训练目标,消除不同考试的误差,预测试题难度~Pi.Fig3TACNNFramework

 

3D虚拟现实技术

3D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3D技术是虚拟现实、实时仿真和交互三维设计结合产生的关键技术,包括3D显示技术、3D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目前3D技术已成为桌面技术(3D显示技术和3D虚拟现实技术为桌面显示技术,3D打印技术为桌面制造技术),正逐渐在知识创新、深度学习、虚拟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彰显优势,为教育应用创新提供新环境、新平台、新资源、新工具和新范式。然而由于产品价格较为昂贵,后续的保养、管理及维修等费用也较高,3D技术教育应用在顶层设计、技术支持、教育资源、测评标准、应用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面临较多困难。3D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是依托3D技术、资源、工具、平台、产品、人才和课程,构建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产品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系统,需要进行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协同推进,从生态发展、产业推进、深度融合视角开展研究。在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应将“3D技术教育应用创新”作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构建3D教育应用生态系统环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以此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3D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方式;生态系统;研究趋势

西方国家在虚拟现实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科研、仿真校园、虚拟教学与实验等方面应用较广泛,可实现知识传授、培训体验、实践练习于—体的教学,最终实现“寓教于乐”。

(1)情境模拟

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学习平台、虚拟校园及虚拟实验室,3D技术起到了变革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目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第四中学等已开始使用虚拟校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也推出了3D虚拟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了一系列物理虚拟互动实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采用了CAVE虚拟现实、3D触觉桌面等设备,以实施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的实验室;新加坡将Web3D技术应用于虚拟校园与虚拟课堂。

此外,3D数字仿真旅游模拟教学系统、3D物流实训教学系统、虚拟学习社区平台、智能网络虚拟远程教学、Quest3D虚拟测绘实验室、X3D虚拟网络平台、CL03D虚拟人体、Cult3D虚拟产品展示、虚拟创造学习者潜能、虚拟机器人、虚拟教学游戏、(Bailey etal.,2003)虚拟学科教学、虚拟实验应用、(DumiLrescu et a1.,2009)教育虚拟环境(Mik-ropoulos et a1.,2011)及合作虚拟场景(Prasolo-va- Ferland,2008)等研究也在逐步开展。

(2)仿真训练

在仿真环境下,可以通过借助Unity3D、3DVIA Studio、Cult3D等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协同训练过程,以避免真实环境带来的危险。如美国杜克大学创建的数字空间和环境沉浸式虚拟环境,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办法,汽车驾驶、工业制造流程、武器部件的功能操作等。目前一些公司借助新技术,与高校联合开发教学系统,不断推出仿真训练计划和项目。如3D交互系统,(Mzoughiet a1.,2007)微软的IllumiRoom,利用虚拟现实把客厅变成一个沉浸式3D游戏影院,使得用户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成都理工地质钻探虚拟实训系统”、“广西大学无机实验虚拟仿真系统”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则通过三维环境图形库,创造真实的环境,增强受训者的临场感,大大提高了实训效果。曼恒数字公司则与名校名师共同开发,支持师生与课件内容进行3D互动操作。

参考文献:

[1][美]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2013).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北京:中信出版社.

[2]陈琳,王矗,陈耀华(2012)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41-46.

[3]刘步青(2013).3D打印技术的内在风险与政策法律规范[J].科学经济社会,(2):130-132,137.

[4]鲁君尚(2010).3D技术:中国经济腾飞的难得机遇[N].光明日报,2010-01-11(02).

[5]罗雨(2013).3D视影仿真数字平台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2.

[6]史蕾(2011).未来3D走向开放式标准化[J].软件和信患服务,(10)53.

[7]童字阳(2013).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12):16-19.

[8]王晓飞(2010).让3D技术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10-01-12(04).

[9]王永,孙可,孙士祥(2012).3D显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叨,现代显示,(2):26-29.

[10]吴永和,雷云鹤,杨飞等(2013).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12):3-13.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研究问题的设计、引入工程项目开发模式、引入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注重培养教师工程素质、健全考核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素质

研究问题的设计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应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素质[3-5]。因此,研究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新颖性及与教材内容的对应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问题的设计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基础。

(1)以设备平台、科研项目为基础。目前,邵阳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申硕”和新一轮“本科评估”为契机,加大了教学仪器设备及科研设备的购买力度,近三年来购置大量仪器设备,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因此,怎么利用这些设备平台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机电教研室通过对学院仪器设备摸底,统计出适合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型教学的仪器设备200余件套,其中既有新购入的机械传动综合实验平台,也有老式的螺母螺杆传动机构等设备。学院把这些仪器设备平台统一分门别类,并以这些仪器设备为基础,提出研究型教学的研究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另一个基础是科研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怎么引进科研项目,怎么利用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型教学,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近三年来,邵阳学院除大量引进博士,申请到较多数量的纵向科研项目外,还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申请了多批次的机电工程应用型科研项目。如学院近两年与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申请到企业项目20余项,经筛选,挑选出用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型教学的科研项目10余项。

(2)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础,分级递进。设置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研究问题需以学生所学的先行课程成绩为基础,通过本届及往届学生的机电传动控制先行课程成绩及考试试卷分析,对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做出判断,经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确定科研项目的研究型问题;并把单个科研项目由易到难进行分段,在每个科研项目中建立多个分级递进的子项目研究问题。学生先进行容易的科研研究问题的学习,完成后,再进行后续难度较大的研究问题的学习。

(3)研究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对应。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的知识点,就必须根据课程的教学难点及重点提出研究型教学的研究问题。邵阳学院根据与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的在研项目群—打火机制造生产线设备,确定了打火机输送机设计、打火机焊接机设计、打火机充气机设计、打火机面阀安装机设计、打火机调火机设计等20余个大的科研型研究课题,并把每个大的课题分解为直流电机控制、交流电机控制、步进电机控制、气压控制、机械系统控制等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科研问题模块。学生进行初步的理论课程学习后,马上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

引入工程项目开发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研究型问题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按新产品开发流程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产品的研发规划、新产品概念设计、产品实体开发、调试、售后服务等几个阶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开发的全过程,熟知项目每个阶段的运作模式及难点。尤其在产品的研发规划和产品实体开发这两个阶段,通过项目开发模式,规定学生在对应时间内总结市场需求,提出多套解决方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然后在具体设计中不断修改。让学生有时间紧迫感,使学生自己产生压力,促使他们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断去思考解决办法。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就业。

引入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入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对学生研究课题进行管理,首先让学生根据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及项目任务的分解,由组长挑选成员组队;再根据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科研管理模式中的规定,完成课题项目申请、论证与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总结与验收、档案入卷的全部过程。在每周科研例会上讨论上周的进展及出现的问题,并讨论分配好下周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通过引入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科研项目的运作流程,更能促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使学生的科研思路更清晰,提升自身的工程素质。

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素质学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工程项目研发,由专门成立的产业学院对参加企业专业实践的教师做出企业实践教育的培训计划,建立学校一研究院一企业联合培养制度,丰富和提升教师本身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熟悉企业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并把科研工程项目融入教学工作中,以是否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能否讲授专业课程的准入条件。通过这些硬指标,迫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工程素质,快速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

健全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在研究型问题学习过程中,注重并量化全过程的考核,制定出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细化考核规则。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综合工程素质进行评价考核,并根据每个阶段的考核给出相应的阶段成绩及总的考核成绩。尤其是在产品的研发规划及产品实体开发过程中,各组对进展的总结反思及对问题的讨论,这些应当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综合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参考文献

[1]冯清秀,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王班,冯长水,李冰茹.《机电传动与控制》教学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249-251.

[3]吴涛,尹志宏.“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05-107,187.

[4]倪敬,许晓娇.结合教师科研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61-262.

[5]许焰,庞佑霞,唐勇,等.面向工程实践科研引导教学:《机电传动与控制》课堂教学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80-82.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探讨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探讨

摘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存在着对法制教育缺乏重视程度、教育内容与方法较为乏味和缺乏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应从着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学生工作中体现法制精神和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寻求开展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法制教育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主要从着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学生工作中体现法制精神、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和恰当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1着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新时期,高校应致力于打造专业化辅导员法制教育队伍,不断提升辅导员老师的法律素养,提高法律综合运用能力。一方面,高校要组织系统、专业的法律培训活动。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或本校法学专业教师为辅导员教师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帮助辅导员全面、细致的掌握法制教育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在假期组织辅导员进修相关的法律课程,设定必须课程,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法学专业教师可以根据高校法制教育活动的需要,为高校辅导员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组织辅导员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并提交学习感悟或者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考核活动,使辅导员老师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相关法律部门机构开展交流活动,让辅导员亲身参与执法、司法等过程,拉近与法律的距离,感受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辅导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法律教育素材,提高法制教育活动的接地气性。

2在学生工作中体现法制精神

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时刻坚持法制精神,寓法制教育于生活,彰显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原则。一方面,在学生工作中要体现法制教育理念。例如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中,学生干部源于学生,为学生服务,其信服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班级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辅导员要坚持公平、公开原则,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竞选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生干部选举的全过程中,并投票选出大家信赖的学生干部,极大提高了经由民意而获选的学生干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彰显民主精神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有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来自法律程序的庄严,践行法治正义,提高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要体现法制教育理念。奖助学金是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工作过程中稍有偏差便会有失公允,容易诱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辅导员作为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的组织者,要全面、细致为学生讲解评选办法和程序,将公信力较高的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公正、客观评价候选人的条件和入选资格,最后筛选出最合适的、合理的人选,并进行公式。通过严格、公开的评选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法制,树立法制理念。

3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辅导员要与学生的法制课程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细学生们的疑难困惑,搜集学生们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做好相关法律素材的搜集,以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为学生解答所关心、感兴趣的法律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同时,辅导员要根据学生实际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们针对某一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展开审判、讨论。通过组织法制教育情景剧,丰富枯燥、乏味的法制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接地气性,引导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法律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实效性。

4恰当发挥网络媒体作用

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活动要搭乘网络信息技术的快车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讲好法律故事,宣传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一方面,辅导员要多依托网络媒体作用,丰富法制教育的呈现形式。在法制教育课程中,辅导员要充分依托网络空间中的法律视频和声音等,丰富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要为学生推荐质量好、权威性高的法制教育频道和网站,组织学生定期浏览、阅读相关的法制书籍,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同时,辅导员要定期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载体为学生推送相关法律案例、法律故事,全方位宣传法律知识,并实时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法律敏锐力,提升法律素养。

5、结语

大学生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要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拉进学生与法律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守法和用法的能力,助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田荣.试论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责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2).

[2]卢来霖.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C4).

[3]杨诩,包丽丽,李瑶,孟庆铂,朱荣.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

[4]马文雅.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作用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

航空航天生理学教学中体能训练指导能力培养现状及必要性

航空航天生理学教学中体能训练指导能力培养现状及必要性

摘要心血管耐力是飞行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耐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体能训练方式提高,从目前基层部队飞行员训练安排来看,体能训练安排如果能融入医学背景知识,以更科学、专业的方法开展,飞行员才能更好的完成飞行训练、运输以及作战等仟务。木文笔者结合当前一线飞行员日常训练中存在问题,结合航空航天生理学木科阶段教育现状,融入“体医结合”新概念,以飞行员心血管耐力提升为切入点,以期完善当前航空航天生理学木科阶段教育,培养新时期作战需要的航空军医。

关键词心血管耐力;本科教育;体医结合;飞行员

飞行员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①训练方法单一。一线飞行员体能训练主要以长跑、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对我们飞行人员所需的对抗大加速度所需要的心血管耐力无提高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心血耐力的下降;②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艰巨的飞行任务需要更好的心血管耐力,飞行员往往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而现阶段我们的航医、体训参谋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导致了飞行员的体能训练没有围绕提高心血管耐力而进行;③缺乏专业针对性的训练。发生心血管耐力不良的原因有很多,而飞行员因为没有专业的指导,并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肥胖导致的心血管耐力不良,则需要通过有氧运动的方式减脂,

1意识缺乏,教学活动中相关内容空白意识层面的认识不到位是现阶段培养的航空军医对旨在提高飞行员心血管耐力的针对性体能训练指导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其实早在90年代,有学者已经就已经提出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对心血管耐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的心血管耐力不良,可以制定不同的体能训练内容,而外军的飞行员有文献报道早已经这样开展了专业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而在现阶段,在体能训练这个问题上,我军航空军医、飞行员等均认为体能训练就是传统的跑步、篮球等运动项目,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增强体魄,而并没有认识到到合理的体能训练可以提升心血管耐力,从而达到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寿命的目的航空航天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意识层面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体能训练主要是运动学的范畴。而航空航天医学更多关注的是医疗方面的问题,认为体能训练只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而没有把体能训练当作一种提升飞行员心血管耐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在航空航天生理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没有加强重视,致使我们培养的航空军医在意识层面就缺乏运用“体医结合”的思想,从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意识层面的引导,不能够对飞行员体能训练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以达到提升心血管耐力的目的。

2教材遗乏,无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做支撑体能训练作为飞行员保持良好心血管耐力的基石,航空军医做好体能训练科学指导,预防减少心血管系统职业病,增强实战过程中心血管调节能力,防止空中晕厥的出现,提高飞行员训练质量和飞行寿命有重要意义。但是,航空军医从目前航空航天生理学本科教育阶段中,几乎没有开设围绕提升飞行员心血管耐力提升的体能训练的指导课程,导致学员们在体能训练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知识的武装。

航空航天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航空军医的工作实践中面对的不仅仅是飞行人员的医疗卫生工作,还需要对飞行员飞行耐力的提升和飞行寿命延长做出更多的工作。飞行员体能训练,单纯依靠体训参谋制定科学完善的训练方案存在一定难度,例如飞行员心血管耐力较差导致抗载荷能力较弱,我们就需要针对性的增加无氧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案。而飞行员肥胖,高血脂症则需要增加有氧运动,还有心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锻炼等等,均需要针对不同的锻炼目的开出不同的运动处方。而这背后均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做支撑。但是,从目前的本科阶段教育中,学员没有可以直接学习系统的的专业理论教材和课程。

3实践薄弱,缺乏对飞行员体能训练需求认知航空航天生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应用型学科,这一点从现在的授课情况就可以看出来,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了1: 1;航空军医在一线作战部队中直接负责飞行员的航空卫生保障,而对于大多数在校学习的航医学员来讲对于基层的航卫保障实践工作需求是陌生的,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指导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升华。现在航医学员缺乏类似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的的见习实习课程,不能够明确的了解基层部队真正的需求,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结合实际,在学校体能训练指导能力课程开设空自的尴尬背景下,教员和学员们体能训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举步维艰。

3、落实体医结合实践,构建完善航医培育体系航空航天医学生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紧密结合飞行员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所以笔者认为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中的可以考虑开展体医实践课程,类似于临床医学的见习实习课程,让学员在学员时期就能接触到一线基层单位,让学员更近距离接触飞行员,对飞行员心血管耐力现状有更深刻的了解,使自己在教室里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切实的应用和提升,航医学员的基层实习课程对于将对学员科学的体能训练指导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是提升我军飞行人员心血管耐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的航空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航空军医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他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是汇集了行业内最先进的运动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包括伤病治疗康复和运动营养的策略制定。

参考文献

[1]程铭翰.试析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通讯世界,2016(12)125-127.

[2]于学勇.关于对高中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探究[J].电脑迷,2017(15)115-117.

[3]韩昊辰.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9)108-109.

 

媒介杂交的娱乐转型

媒介杂交的娱乐转型

摘要我国网络文学IP热是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内容和特质更适合IP改编。媒介杂交推动了网络文学IP热,文学在产业化道路中生成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新型文学关系,网络文学IP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多层文化需要。网络文学IP热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大众认知能力。对待网络文学IP热,我们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应看到其积极价值。我国网络文学IP产业化的历史尚短,但基础好,势头强劲,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优质作品问世。

关键词网络文学;IP;文化产业;积极价值

网络文学IP热的出现从根本上说与网络媒介相关,网络媒介改变了当下人的娱乐方式。追溯先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从先秦礼乐文化中的“钟鸣鼎食”,魏晋南北朝的“歌舞百戏”,到唐代的赋诗书画,宋代《醉翁亭记》中的“射者中,弈者胜”,再到《红楼梦》中贾母寿辰表演的《满床笏》《白蛇传》,近现代的看报、听唱片,最后到当代的电视电影电子游戏,不同的休闲文化艺术方式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从中国古代到明清时期,大众的娱乐方式不外乎歌舞戏曲、投壶射箭,尽管种类多样但实质却完全相同,形式是简单的口耳相传或肢体动作,要求身体必须在场,行动者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互联网的出现引起的变化像珍妮纺纱机让世界迎来了工业革命一样,它所带来的文明远远超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理性和刻板,整个中国社会仿佛“脱胎换骨”,大众的娱乐方式主要转为看电视、看电影、玩游戏,不管在何时、身处何地,所有人都可以足不出户地观看到同一部电视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回到最初的假设,如果没有网络,网络文学IP开发就不可能成立,那么为什么在网络文学诞生初期,未出现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的IP开发热?问题的实质在于,互联网带来的媒介革命仅仅是一次“牛刀小试”,真正的“革命力量”在于互联网与各种媒介的“杂交”。

当我们满足于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便利时,媒介革命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这一次的媒介革命虽然并未诞生新的技术,仅仅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但声势浩大,丝毫不亚于谷登堡时代降临时的气势,而且它完美地阐释了麦克卢汉“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②(如电报的内容是印刷,印刷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言语)的理论,这一次的媒介革命是由不同媒介的融合和杂交带来的,于是我们看到电影、电视、游戏分别和互联网杂交以后出现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网络剧和网络游戏等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无线接收机与网络杂交后出现了智能手机,手机与游戏杂交又出现了手机游戏。众多的媒介与网络融合以后都重新塑造了“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全家人不用盯着一台电视为看什么电视节目而吵得不可开交,也不必担心因加班过晚而错过了电视剧的哪一集,所有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各种媒介杂交诞生的“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得到完美解决,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将大众的娱乐休闲时光从被动受电视台规定播放时间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转为主动决定和选择想看的节目以及看的次数和时间。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对游戏的影响也尤其明显,以前的游戏是“人为设置的场景,旨在容许很多人参与到他们自己团体生活中某种有意义的模式”③,游戏机出现以后人们摆脱了客观环境的束缚,转为对着一个冰冷的机器疯狂角逐,如今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更让游戏玩家不亦乐乎,面对同一款游戏,输入几个固定的编码就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游戏玩家PK或者合作,足以构筑出游戏娱乐场域的“集体狂欢”,极大摆脱了身体在场的原始游戏模式的束缚。

媒介杂交所释放出来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现如今的媒介革命使得“最受宠的艺术样式不再是需要抽象转译的文字艺术,而是各种感官可以深度卷入的‘形象的艺术’,比如ACG”④(ACG分别指动画、漫画、游戏)。在这一次媒介杂交的影响下,网络文学虽然传播载体不同于传统的纸媒文学,但是其本质仍然是抽象转译的文字艺术,它和纸媒时代的畅销书大同小异,或许我们会疑惑着迷于“形象的艺术”的大众是否还会花心思去读一篇上百万字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要失宠了吗?

事实上,当我们还在为网络文学的前景担忧时,网络文学已经以其超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契合了媒介杂交带来的新趋势,既然不再是为大众宠爱的文学样式,那就“转型”为受宠的文艺样式提供创意的内容基地,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儿可以被视为与网络最为“亲近”的文学样式,它在创作中区别于传统纸媒文学的种种特征使它在为网络时代的文艺样式提供内容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ACG和影视剧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了网络文学的IP热。

当发现网络文学可以被选作内容源拿去开发成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后,网络作家发现其中有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①文学这种文字媒介在创作过程中融合另一种媒介的优势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早已被历史见证。诗人叶芝在创造文学效果时运用了农民的口头文化;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查利·卓别林的电影主题;艾略特则在其创作中利用了爵士乐和电影的形式,交融的威力在他的《荒原》和《斯维尼·阿加尼斯特》中达到了顶峰……于是出于媒介杂交的巨大放大效应,网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其他媒介手法的借鉴也是不遗余力,表现在悬疑侦探类作品中尤为明显。一些网络作家常常运用电影特写的手法将神秘恐怖的细节放大,以恐怖悬疑小说作家蜘蛛为例,在他的《十宗罪》中,一些恐怖的特写镜头被描写得十分逼真,如《刺猬少女》中被铁签穿过左臂的巫毒娃娃项链,《逐臭之夫》里鲍珂珂的惨不忍睹的死亡现场,《畜生怪谈》里那张血淋淋的“鲜血笑脸”……这些表现手法与恐怖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十分相似,作家蜘蛛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过自己非常喜欢看恐怖电影,这样的描写方式可以瞬间吸引读者眼球,同时也便于影视转化。

参考文献

[1]徐芸.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

[2]武媛媛,张建党.生命教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命题[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3]赵金科,徐秀梅.中国梦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5).

[4]王慧君.提升音乐师范生人文素质途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5]温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6]崔玉江,周叶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

[7]朱玮.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突破[J].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8]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9]白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D]燕山大学,2013.

[10]董小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11]杨锐.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