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永浩在微博上为武大“图书馆事件”女主角杨景媛发声时,恐怕没想到自己会从“锤子科技”的“理想主义者”,一夜变成舆论场上的“靶心”。
他振臂一呼:“杨景媛没有诬告,她心软;肖同学是怂包。”话音未落,网友的唾沫星子已淹没评论区——老罗,你这次的“正义感”,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事情不复杂:2025年7月,武汉大学研究生杨景媛指控大一新生肖同学在图书馆“隔空骚扰”。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迅速站队,肖同学被网暴到抑郁,保研资格被取消,爷爷去世,人生几乎崩盘。可法院最终查明:肖同学患有湿疹,行为并无不当,杨景媛败诉,诬告成立。
铁证如山,判决已下。按常理,这事该落幕了。
可罗永浩偏要“逆风翻盘”,说杨景媛“没冤枉人”,理由是:“一个被冤枉的人,怎么会立马写道歉信?他怂了,所以有鬼!”
好家伙,这逻辑,比他当年做手机时的“情怀定价”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怂”等于“有罪”?老罗的侦探剧看多了吧!
罗永浩的核心论点是:肖同学面对指控,没激烈反驳,反而写了道歉信,说明他“心虚”。而杨景媛没把他往死里整,所以“心软”。这推理,听着像侦探小说,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一个大一新生,面对研究生学姐的指控,还是在图书馆这种半公开场合,被录像、被质问,心理压力有多大?
他有医学知识吗?知道湿疹能解释一切吗?他有法律援助吗?大概率没有。他只想“大事化小”,写个道歉信,以为能平息风波——这不叫“怂”,这叫社会经验不足的自我保护。
反观杨景媛,研究生身份,手握话语权,一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第一次,但我要让你这是最后一次”,听起来正义凛然,实则已预设立场。
法院都认定了“与事实不符”,你还说她“没诬告”?那什么叫诬告?非得等到人家跳楼才算?
更讽刺的是,杨景媛败诉后,不道歉,不反思,反而高调晒保研、曝录音,甚至说“拿肖同学练手,积累打官司经验”。
这哪是“心软”?这是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履历上的“案例素材”!罗永浩说她“不坏”,那请问,怎样才算“坏”?非得直播杀人吗?
“心软”成美德?那受害者算什么?
罗永浩说:“她没把肖同学往死里整。”这话听着像夸奖,实则扎心。什么叫“往死里整”?肖同学爷爷因网暴去世,他本人抑郁到无法正常学习,保研资格被取消,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这还不够“死”吗?
杨景媛的“心软”,是建立在别人“心死”之上的。她或许没亲手杀人,但她的指控,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掉了肖同学的未来。而罗永浩却用“心软”二字,轻轻揭过这一切,仿佛在说:“你看,她多善良,只毁了你人生,没要你命。”
这逻辑,像极了那些说“女孩穿太露活该被骚扰”的人——用“相对善良”来消解“绝对错误”。可正义不是选择题,不是“没杀你”就等于“救了你”。
老罗,你关心的真是“女性视角”吗?
罗永浩辩解说:“我想让女性看看这个视频,杨同学也是女性。”这话本意或许是呼吁性别共情,可问题在于——共情不该建立在无视事实之上。
女性受害者需要支持,但前提是“真受害”。如果为了站队女性,就无视法院判决、颠倒黑白,那不是 feminism(女权),那是 fanatism(狂热)。
真正的女性主义,是为无辜者发声,为弱者撑腰,而不是为有权有势者“洗白”。杨景媛有研究生身份,有舆论动员能力,她早已不是“弱者”。而肖同学,一个患病的大一新生,被推上舆论绞刑架,才是真正的弱势方。
罗永浩若真关心“湿疹患者被误解”,完全可以呼吁公众理性对待身体疾病,而不是拉踩一个已被毁掉的年轻人,来衬托另一个“心软”的指控者。
罗永浩曾以“打假”出名,锤过无数品牌,也锤过自己。早年还曾发表过许多作死言论,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说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为过,甚至是一个精ri分子。
可这次,他锤错了对象。法院的判决是底线,不是可以随意解读的“参考答案”。当14亿人看到判决书说“不成立”,你偏要说“其实成立”,这不是勇气,这是傲慢。
我们敬佩罗永浩敢说话,但也希望他说话前,先看一眼事实。正义不需要“反转”,更不需要“情怀包装”。它只需要——尊重真相,哪怕它不那么热血。
否则,今天的“心软”,明天就会变成别人的“心死”。而那封所谓的“道歉信”,不过是弱者在强权面前,最后的沉默。
顶益所配资-顶益所配资官网-如何选择股票技巧-上海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