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深化近代中学教育研究的构想
信息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2/1/25 阅读数:546

深化近代中学教育研究的构想

摘要:近代中学,自清末产生后,又经民国初年中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才使得中学教育最终得以在中华大地发展并不断成熟,这期间必然为今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研究近代中学教育,不仅可以汲取先贤们教育理论的精华,而且可以为现今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就其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论述中学教育制度、人物思想等方面,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近代中学教育发展历史轨迹的理解。时下,从多元视角出发,强化问题意识,突破固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对推动近代中学教育的研究大有稗益。

关键词:中学教育;近代中学;研究构想

1、研究重心由中学教育制度研究转向中学教育思想研究

在近代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影响中学教育活动的,不只是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那时期有影响的教育人物的活动,以及他们参与到教育事件中去的动机,他们对历史环境的选择、阐释和了解也决定着近代中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概而言之,在教育活动、教育事件的领域当中,教育家的思想也起一定作用,不管教育事实、教育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育人物,也不论历史环境有多么地固定或多变,最终决定整个教育事件形成或最后结果的,还在于参与到教育事件中的那些人的决定,也正是山于他们意识上的意向性,某些教育事件和活动才得以定型。当然,山于教育家个人的心境气质,现实理想和报负都不尽相同,所以决定他们的教育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时代需求也因人而异,故此一些教育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势必会打上具有各自人格特质的鲜明烙印,而这种特质和心灵习惯又决定他们对所面临环境的选择与取舍。固然,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对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则更强调的是要进入到参与过中学教育活动与改革的那些个人的教育思想里面,去进一步追究这些教育家们在参与教育活动时各自心境的变化、各自教育理念的构思和他们各种教育行动与决定生成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从更广的层面揭开近代中学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轨迹和内涵特征,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教育家们在教育事件擅变交替关系中的思想活动,才能深入了解教育人物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意识,才能全面考察这些教育家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向性去认知、掌握和处理教育事实的,山此,我们才能最终洞察教育事件形成的真正动态原因。

著名教育史学家陈青之曾说道:“教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日可见,新形势下,在注重制度研究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了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研究近代中学教育,不能只将研究的视野限定在中学教育制度上面,而应将研究的重心山教育制度转向教育思想,特别是对近代中学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家的思想、言论、决策以及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有关中学教育的主张、看法、想法、要求和建议等都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2、问题分析由浅入深

在近代,中国教育是在借鉴别国经验基础上才得以发展,逐步走向近代化的,作为教育系统中重要部分的中学教育从其产生之时起,自然也不例外,要吸取别国中学教育发展的经验,在近代中西思想交替碰撞与渗透的复杂环境下,我国的中学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也不甘落后,积极吸取别国教育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具有各自价值取向的中学教育理论,他们带着各自的理想与抱负投身于近代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他们的教育思想有相通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教育言论与主张因他们处在同一社会背景而肩负了某种共同的使命,也因他们各自心性、气质、理想抱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具有某些差异性,对这些差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清近代中学教育的思想体系,从而阐释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和历史意义。

那么,对近代中学教育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呢?今后可以注重对以下问题的分析:在近代教育思潮迭起,流派分立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我国的中学教育何以近代化?我国的中学教育思想是如何孕育而成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自强不息和奋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学教育思想?国外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影响的途径是什么?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西方和口本的中学教育思想被引介到中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后来形成了哪些不同?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国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在近代中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民众对中学教育在课程、教学、宗旨、训育等方面的认识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认识教育家创作著述和倡导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和动机的基础上,分析教育家各自不同的特质是如何塑成了他们各自的教育思想的?他们又是如何利用各自的教育思想去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与背景的?他们对历史环境所作出的教育行动上的反应,又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出来的?近代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事件所反映出了哪些中学教育思想与理念?这些重大的教育事件与中学教育的发展有何关联?诸如上述问题还需我们进一步深究与探析。

参考文献:

[1]谢长法.中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5.

[2]王伦信.清末民初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93.

[4]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20.

[5]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

[6]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31-32.

[7]钱源伟.沦廖世承中学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6):75-78.

[8]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