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数字产业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产业

教育的艺术性及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联
信息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12/18 阅读数:397

教育的艺术性及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联

摘要:教育既有科学的品性,也有艺术的格调。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整合和有机统一。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阐释和论述的,而对教育的艺术性剖析和探究尚显单薄,这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影响了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有效推进。缘何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理解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为我们洞悉教育的艺术特性,穷究教育的科学性格,促进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的良性互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关联

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厚的艺术细胞和艺术音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育艺术遗产。捕捉、重温和运用这些教育艺术思想,并为之注入现代气息,有助于彰显教育科学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让教育焕发生命活力,扎实稳妥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实现新突破的进程中不断开拓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有机整合并协调发展的新境界。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教育兼具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是科学和艺术的凝结体。作为科学,教育是系统化、逻辑化和连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是在动态开放的过程中演进、变迁和完善的。之所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具有艺术的内涵教育是艺术的构成基因,是艺术内涵的有机组成。艺术的内涵有三:一是指“技能”和“技艺”;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三是指反映创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1632年,夸美纽斯在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宏伟巨著——《大教学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并对之做了详细解释:“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1]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教育家罗素也认为,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但知识的传授并非轻而易举,而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他指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复杂艺术。现代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杜威继承并丰富了上述主张,他深刻地指出,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的一面,而且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一面,教育就是科学、艺术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研究教育和艺术之关系的基础上,撰写了《教育的艺术》一书。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到,艺术是教育的源泉,在教育中必须讲求艺术,否则,必然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败,等等。以上这些观点,均揭示了教育所具有的艺术内涵:为了提高教育成效,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教育技能和技巧,而且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此外,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表达特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育具有艺术的特质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的特征,教育同样兼备这些特征。借助语言、动作、表情和实物等进行形象的教育,可以给受教育者以逼真的感受,唤起他们头脑中的有关意象,丰富他们的感知表象,促进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宽松、和谐的教育气氛中,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而教师也感受到教的成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建立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既定教育目的;美,不仅是艺术的追求,而且也是教育的向往。教育的审美性突出地表现为,在教育场景、教育用语、教育过程、教育姿态、板书设计都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它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正是在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不断增强;超越不仅是艺术的生命,而且也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超越,教育必然因循守旧,就会成为死水一滩。“教育艺术总是伴随着新颖的、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是对旧规范、旧模式的挑战、突破和超越。因循守旧和盲目照搬从来就与教育艺术无缘。教育艺术的创造性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教育方案的设计、教育内容的处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规律与原则的运用,还是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气氛的创设、教育节奏的调控、师生关系的协调,以及教育语言、非语言行为的运用,等等,都有创造的机会,都需要发挥创造性。”[2]对此,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一语中的: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育的创造性表明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既定的预设的模式。“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就是对教育的创造性特征的鲜明反映和生动体现。

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养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艺术活动。高尔基指出,按其天性来说,人天生就是艺术家。人具有审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艺术天赋。诚如马克思所言,按照美的规律和方式进行生产和劳动,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活动。教师职业,古老而神圣。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的教师,其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溢着浓郁艺术气息、彰显艺术的魅力与活力的创作活动。在教育过程中,面对与众不同、鲜活灵动的每一个学生个体,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独具匠心地运用各种教育技能技巧和教学风格,扣动学生心弦,增强教育的感染性和亲和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沟通,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稳步提升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倘若教师迷恋于“永恒的技能”和“正确的技巧”而故步自封,简单比附,机械重复,致使教育过程因缺乏艺术性而失去魅力,无助于学生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教育效果也由此大打折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教师具备艺术家的能力与修养。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满足学生求知、趋善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生活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生而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文化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灵。在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教学艺术而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教学艺术是教师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的本质力量内含着他们的美学修养、专业修养、技能修养、情感修养等基本内容。教师的教学艺术创造过程,体现了他们的创造与创新意识,教育与教学的智慧,艺术与品德的修养水平。”

以上这些观点与主张表明,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