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信息工程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工程

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争鸣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9/22 阅读数:217

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争鸣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呈现繁荣态势,直指高等教育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了理论上的学术争鸣,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清新的学术环境。高等教育适应论之争、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其方法论、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专题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高等教育学近今文献呈现出三个特点:研究出现了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政策转向等新动向;越来越强调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研究的认识路径趋于综合化与多元化。高等教育学未来发展,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对话,提升交叉领域创新能力;深化经典研究领域,拓展新兴研究领域;坚持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相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研究进展;学术争鸣

在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文献中,最精彩的学术风景莫过于高等教育适应论之争。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个较新的提法,该术语在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深究其内容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老话重提和老话重议。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个被人淡忘了将近20年后又重新成为热点并产出了新观点的理论话题,也是一个对于高等教育学科而言无法回避的话题——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有学者质疑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质疑两个规律理论无法指导高等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存在误导。由此引发了质疑者与反质疑者的持续争鸣,并有其他学者也加入了这一讨论,给多年来相对沉闷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活力。

质疑方学者指出,从理性分工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73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他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要摆脱适应论的思想束缚。

该观点一经发表,就有一些学者发文对之进行反驳。有反驳者指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对推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而不是什么历史误区。用哲学上的一个普通概念认知理性来否定和取代高等教育适应论两个规律论,甚至将认知理性提高到高等教育的本质核心是不适当的。

反驳者从高等学校职能演变、教育本质问题、高等教育发展史、国家教育方针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必然,而非历史误区,并重新解读和诠释了潘懋元先生两个规律论适应论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关系,是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关键,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进行简单的概念化归类,而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历史性、人文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这个理论和思想本身释放出来的好东西。

有反驳者集中批驳了质疑方提出的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这一核心观点,认为认知理性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再生产。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理性视角的确反映了部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心声,但其判断和分析还是有值得再商榷的空间。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认知理性是否代表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理性视角是否能超越适应论等问题。

该学者在较为委婉地批判了理性视角一文后,转而指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并提出了高等教育传统理论的转型问题。其结论是:教育理论转型的时机开始临近,因为我们再也无法用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的教育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归纳出发去构建实质性理论,否则理论就很难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面对支持适应论者的反质疑,质疑方从认知理性观的立场,再度发表论文为其观点进行辩护。该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剖析了高等教育适应论可能存在的四重误读和误构,旨在重新讨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和制度等问题,以澄清理论是非、纠正认识偏差、解脱思想羁绊。

文章指出,适应论作者很可能误读和误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著名论断,以至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且该理论一直没有严格地区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并存在把高等教育直接等同于上层建筑的错误倾向。但长期以来,它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理论诠释作用,因此,获得了某种官方学说或者权威理论的地位,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影响至深。

当然,也有学者支持质疑方的学术立场,赞同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认为它是受特定年代计划经济和传统理论模式影响的历史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则需要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

此外,还有学者对以上争鸣采取了较为折中的立场。如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表现为对高等教育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适应论以政治论为其哲学基础;以展立新—74—和陈学飞为代表的认知理性观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尽管这两种观点因其哲学基础不同,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从实践上来看,两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大学是以学术研究为重,还是以服务社会为重,需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具体定位。

10]也有学者指出,适应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取决于如何理解适应,对适应的正确理解又取决于我们秉持何种高等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论,适应论超越论绝非二元对立,坚持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适应论既不应夸大其科学性,也不应否认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

2]杨德广.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吗——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

3]刘志文,邹晓平.论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科学性——与《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商榷[J.教育研究,2013,(1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