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科普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9/15 阅读数:260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交互性、碎片化等特征,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对于信息获取和舆论参与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采取积极的应对办法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建构起宣传教育工作的自媒体平台,满足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建设

)有利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主体间性是一种强调消除主客体对立、以单一主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近年来,我国学者把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双主体与教育资料发生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自媒体创造平等交流的环境,使得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选择。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强调信息的可控性和教育过程的主导性,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忽略受教育者的真实体验和内心需要,日益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通过使用自媒体,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外部灌输,而是要求与教育者共享信息、平等交流;以往依靠课堂、讲座、报告会等方式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以自媒体为载体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次,自媒体的发展契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突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改变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依附的状态,使受教育者拥有独立主体性。另外,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活动应该是一种交往过程,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平等、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在互动中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思想状况。同时,二者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自媒体之间的信息评论、转发而实现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也符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提升心理品质的教育规律,凸显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

)有利于打破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意见表达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没有获得大多数的认同,则会趋向保持沉默状态;如果个体意见获得多数人的赞同,则会继续扩大意见的影响范围,进而表现为一方意见强势,另一方意见沉默的状态。[8]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拥有权威地位,处于强势意见一方,大学生如果和教育者的意见一致则会成为教育者意见的接受者和追随者。如果大学生的意见与教育者意见相左,则会表现为一种沉默和附和状态,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状况,影响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自媒体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交流的平等性可以有效克服沉默的螺旋效应。

1.改变受众多元无知的信息不足状态

沉默的螺旋效应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况,受众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面对与传播主体意见不一致时只能选择沉默应对。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信息转发和共享,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丰富,信息选择的空间也更加广泛,可以改变以往教育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2.消解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

沉默的螺旋产生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多数意见会营造群体压力,迫使个体意见服从多数意见。自媒体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匿名性的传播特点,使得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价值追求,而是力求个性化、平等化。通过使用自媒体,大学生可以更加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匿名发布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群体压力的影响,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一种兼容并包、相互尊重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GillmorDan.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M.NewYorkNYO'REILLY&ASSOCINC2004.3.

3NationalCenter&NewsResearch.ReportsonWeMediaEB/OL.http//necs.en.gov/report/programs/project//we-the-media.2003-07-18.

4]陈龙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4.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sina.com.cn/z/CNNIC34/.

6]李春燕,陶喜红.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J.学理论,2011,(11.

7]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J.政治学研究,1997,(2.

8]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社会的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