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信息工程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工程

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9/11 阅读数:224


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

摘要:“终身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从古老观念的复兴到现代概念的厘定再到思想和理论体系化的过程。20世纪20-40年代,英国“1919年报告”将终身教育植入现代教育体系。20世纪50-70年代,成人教育不仅成为终身教育的“火车头”,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终身教育概念。赫钦斯、朗格朗、戴维、克罗普利等人基于对现代教育弊端的激烈批判,复兴了“终身教育”这一古老观念。20世纪80年代,吉尔皮、纳普尔、克罗普利、奥努什金等人试图构建一个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终身学习”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习社会到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新发展。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不仅成为全球最广泛共享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一,而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一种规范。伴随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依然面临包括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老龄问题、性别不平等,以及社会资本、全球治理、数字化、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变革等诸多挑战。但是,终身学习依然是个人生存与未来社会前行的“护照”。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思想;现代终身教育体系;1919-2018;

发展史“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这一术语于1919年最早由英国植入现代教育体系,至今已近百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教育》报告中认为:“终身教育自有人类以来就已存在”(任宝祥,1982)。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圣经、古兰经、犹太圣法经传。中国古代早就有对孩子“及早管教”和人生“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义中也有“一生教育使自己完善”的教条。不过,古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如今广泛存在于全球的终身教育现象是两回事。“终身教育”概念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经历从“日常话语”到“比较明晰的概念”与“经过论证的理论”的发展过程(陈桂生,2008)。总体而言,百年终身教育经历了从古老观念的复兴到现代概念的厘定再到理论体系化的发展过程。从时间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20世纪20-40年代现代终身教育的诞生,20世纪50-70年代终身教育的现代复兴,20世纪80年代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0世纪90年代现代终身教育的深化与拓展,21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一、20世纪20-40年代:现代终身教育的诞生

英国“1919年报告”的表述①最早明确了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紧密联系。英国教育家耶克斯利参加了“1919年报告”的调查和起草工作,所著《终身教育》(Yeaxlee,1929)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冠名为“终身教育”的著作,而且首次从宗教和世俗相结合的角度对终身教育进行了完整阐述。现代终身教育与英国的联系,诚如波兰学者苏霍多尔斯基所说,英国1919年的成人教育报告中就有终身教育的痕迹,并且通过耶克斯利的《终身教育》一书,终身教育思想逐渐被人们所了解(Suchodolski.,1976)。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代终身教育就起源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成人教育”(任宝祥,1982)。20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同时出现关于成人教育重要意义及基本原理的探索,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诠释。在欧洲,“成人教育学”

Andragogik)这一术语早在1833年就开始在德国使用。20世纪20年代,德国教育家罗森斯托克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学(pädagogik)和“煽动的”学说和方法(demagogik)与真正的成人教育(Andra-gogik)进行了区分(何光全等,2012)。美国教育家林德曼认为教育的过程是终身的。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权威和非正式学习的合作式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经验的意义(彼得·贾维斯,1999)。桑代克不仅创造了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成人教育理论简单转借有关儿童、青少年或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状况。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评论文章认为,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及成人教育方面,有最大之贡献”(E.L.Thorndike,1929)。

、结论:终身学习依然是个人生存与未来社会前行的“护照”

当今社会越来越频繁的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关系、地位、社区与公民社会参与、生活方式甚至对自己身份的理解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每个人都必须期待并为转型做好准备,将学习作为应对各种变革的基本策略,这就是终身学习一贯的宗旨。

约翰?菲尔德、迈?赖斯特将终身学习界定为涵盖正式和非正式以及强制性和自愿性课程形式在内的广泛教育概念。他们特别关注了残疾人、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社区、难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终身学习的话语权问题,讨论了终身学习与全球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社会平等、社区建设、整个生命周期个人成长和发展问题(Dawson,2018)。日本学者野村佳子基于东方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秩序和结构的认识,提出了终身融合教育的愿景。她希望通过平衡和理智的方式,加强个人、智力、精神和身体的整体发展,以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并使年轻人学会在不同社区和国家之内(间)共同生活和工作(Nomura,2002)。哈里森着眼于环境与终身学习这一主题,探讨了终身学习的各种组织学习方式,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学”(PedagogiesforLifelongLearning)这一概念(Harrison,2002)。皮尔松、普森(2003)强调21世纪的生存概念就是不断地充电和永远的学习,所有的人都必须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为再造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规划一生的学习生涯。

总之,信息技术、全球化和迈向知识经济的转型给世界带来的新变革,与蒸汽机和印刷术的发明给世界所带来的变革一样剧烈。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需求如此复杂、多样化,变化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我们生命的整个进程中,进行个人的、社区的和全球的学习。在21世纪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里,终身学习依然是个人生存与未来社会前行的“护照”。终身学习与跨越终身的教育必定相伴而行。

参考文献:

[1][德]阿鲁丰斯·德肯(2002).生与死的教育[M].王珍妮.台北:心理出版社:导读:7.

[2][美]罗丝玛莉·卡法瑞拉(1997).成人学习规划[M].洪敏琬.台北:五南书局:原序.

[3][美]帕克·罗斯曼(2006).未来高等教育:终生学习与虚拟空间[M].范怡红.青岛:青岛海洋大学.

[4][美]雪伦·B.梅里安,罗斯玛丽·S.凯弗瑞拉(2011).成人学习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指导[M].黄健,张永,魏光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日]阿部进(1989).三岁定终身[M].杨秀云,林珠如.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前言.

[6][日]持田荣一,森隆夫,诸冈和房(1987).终身教育大全[M].龚同,林瀛,刑齐一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7][日]小宫山博仁(2000).终身受用的学习秘诀[M].李芳黛.台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14.

[8][苏联]维·奥努什金(1992).连续教育的理论基础[M].杨希钺,叶忠海,王恩发.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9][英]彼得·贾维斯(1989).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社会学[M].贾宗谊,冯斌.北京:春秋出版社:26.

[10][英]彼得·贾维斯(1999).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M].王秋绒.台北:心理出版社:134,303,172.191.[11][英]泰特缪斯(1990).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M].程方平.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2]陈桂生(2008).“终身教育”辨析[J].江苏教育研究,(1):3-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