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应用技术

您的位置:首页 > 应用技术

内涵式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9/7 阅读数:242

内涵式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摘要: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本质观和发展观。遵从外部逻辑、实现外在目的、受外部需要操控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为外延式发展;遵从内部规律、实现内在目的、受自身需要支配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为内涵式发展。以此为考察视角,可以发现,千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总体上是一部外延式发展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实质在于回归高等教育本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内涵式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以学术为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致力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价值革命

正如不能把启发式与注入式看作简单的教学方法,而必须将其视为教学思想与理论一样,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或技术方法,而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确切地说,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发展论。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不单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改变,更重要从而也更本质地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价值追求、理想选择在整体上发生改变。我们必须作好理论上、思想上以及实践上的各种准备,真正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一是要以人为本,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建设和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中国经济和社会成长也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题。一方面,以往的发展多是依赖大量土地、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获得,但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发展的深入,这些要素供应日益紧张,红利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粗放型和外延型发展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价值危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迫使人们深刻反省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理论的局限,认识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人。为了人,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发展,而是为了全体人的发展,即发展必须惠及大多数人,并体现公平和正义;依靠人,不仅要依靠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知识、智力和创造性,即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依靠人是手段,为了人是目的。当前,我国政府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目标以及调结构、转方式和促升级的要求,提出的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以及社会共治的理念,其实质是确立以人为尺度的新发展观。[13]

发展以人为本位,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现实中的高等教育总是把人降低为发展的工具,片面强调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和输送劳动力,为政治培养输送接班人,教育视野中的人变成了经济人、政治人或者职业人,培养这样的人虽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全部和根本,否则无异于肢解了高等教育的完整性,把人降低为工具。因此,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突出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突出人的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现实与可能等生命的整体性,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科技教育与人文养成、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等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倾向。以人为本,还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将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14]。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论、本质论及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6):14-20.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4]储朝晖.大学管理从“心”开始[N].光明日报,2012-01-30(5).

[5]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3).

[6]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95-125.

[7]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2.

[8]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19-12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