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信息工程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工程

电子游戏的教育价值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9/4 阅读数:235

电子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近年来教育游戏越来越热,不过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饱受质疑:为什么要用游戏?教育游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传统游戏和电子游戏的研究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了教育游戏的核心价值——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精神,并指出了未来的应用前景——通过重塑学习方式回归教育本质。

关键词:游戏;教育游戏;游戏化学习;学习科学;教育变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游戏(含街机、电脑、网络游戏等)逐渐风靡全球,自然吸引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游戏及其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期间虽然没有过多研究游戏的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热度方面是前所未有的。

(一)游戏动机研究

当人们看到青少年痴迷于电子游戏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游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游戏的需要动机理论。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曾经提出人类的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许多学者借此来分析玩家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认为游戏中的PK、组队、练功、升级、聊天等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在游戏中可以同时满足多种需要,所以更加吸引人掣。

美国芝加哥大学CsikszenUnihalyi提出的心流(Flow)”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在了游戏动机研究中。所谓心流,就是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Bowman利用心流理论研究了电子游戏,他认为电子游戏充满了挑战,具有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即时的反馈,并且消除了不必要的信息,这些有助于产生心流

以上理论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研究,而Malone则从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了一套内在动机(lnUinsic MoUvations)理论㈣。该理论将内在动机分为个人动机和集体动机两类:个人动机包括挑战、好奇、控制和幻想,集体动机包括合作、竞争和尊重。Malone认为,正是因为内在动机,而非外在的报酬和鼓励,才使得人们对游戏乐此不疲。

以上动机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但是由于现在的游戏过于复杂,要想系统地归纳总结人们参与游戏的动机仍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

早期主要是一些小游戏(Mini-Came),比如打字练习和选择题游戏等。这一类游戏被认为只能培养基本的技能,对于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应用用处不大,一般无法培养游戏者的问题解决、协作学习等高阶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最容易被整合进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游戏阎,因此也被广泛使用。

Prensky看来,要想学习复杂的知识和培养高阶能力,就需要使用复杂游戏(Complex-Game)”,也就是类似市场上的主流商业游戏,如《模拟城市(Simcity>《文明(Civilization)》等。目前在教育游戏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Squire教授就曾经让学生通过玩《文明》游戏学习世界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不仅从游戏中学到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学科知识,加深了对文明的理解,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探究学习活动,还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

以上几个项目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其实也有人开展了面向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游戏,比如麻省理工学院Jenkins教授等人和微软合作开展了Games -to-Teach项目。该项目旨在将MIT的课程内容整合入交互式、沉浸式的电子游戏中,先后推出了涵盖数学、科学、工程、环境、社会科学、教育学科等学科知识的15个概念原型,部分已经设计成了游戏成品。在他们的研究中,还推出了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游戏,这是一种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起来的游戏㈣。此外,威斯康星大学的Shaffer等人提出了认知游戏(Epistemic Games)的概念,这类游戏一般会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来帮助同学学习工程、城市规划、新闻、法律等其它专业知识。

[1]乔恩·巴格利. 全球教育地平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J]. 北京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12, (6):29-34.

[2]Bammel, G.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M]. Dubuque, Iowa : Wm. C. Brown, 1992.

[3]Ellis, M. J. Why people play[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73.

[4]Groos, K., Baldwin, E. L., & Baldwin, J. The psychology of animal play[M]. 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 1898.

[5]Freud, 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M]. New York: Norton‍, 1990.‍

[6]Erikson, 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M]. London : Penguin books, 1965.‍

[7]Jung, C. G., & von Franz, M. L. Man and his symbols[M]. New York: Dell‍, 1964.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M]. New York : Norton‍,196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