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数字产业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产业

两个稳定发展阶段:以内涵发展为主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8/28 阅读数:262

两个稳定发展阶段:以内涵发展为主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两个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和两个以内涵发展为主的稳定发展阶段,内涵和外延两种发展方式交替互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内涵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表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在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社会与群众的根本需求,发挥政府的意志和推动力,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内涵发展

相对于以外延为主的跨越式发展,以内涵式为主的稳定发展阶段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改革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在两个跨越式发展阶段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分别进入了两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发展阶段。第一个稳定发展阶段,是在高等教育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个稳定发展阶段,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以后,在供给已经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转入提高质量、强化创新能力的内涵发展阶段。

(一)1986—1998年,以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

第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结束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基于财政压力,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稳步发展的政策,每年的扩招名额大约在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总体维持在平均3.5%的水平。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条块分割、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资源效率,成为一段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进一步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等改革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法正式为国家战略和政策认同。虽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发展,受限于当时国家财力,在此后的六七年间,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仍然是有限的。

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其中本科教育重点要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教育要通过改革,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提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第二次全教会的推动下,随后几年,招生、就业、后勤、办学体制改革陆续开展,其中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最大,影响最为深远。高等教育通过积极探索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合作办学、协作办学、转由地方管理等各种形式的体制改革创新,最终形成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管理体制改革的八字方针,高校布局、教育体系有了巨大的变化。截止到1997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个中央部委涉及400余所学校以共建转制等形式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6]到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减少至1020所,校均本专科生规模提高到3100人,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明显提升。

(二)2006年以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教育内部各种矛盾的凸显期。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围绕教育质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偏重于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效益、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压力。[7]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外延增长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导的内涵发展,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65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七年高速规模扩张的结束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

2]别敦荣,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

3]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52.

4]纪宝成.扩招让高教发展驶入快车道[N.中国教育报,2009-09-2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