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教育大数据回归教育虚拟社区的必然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8/25 阅读数:236

教育大数据回归教育虚拟社区的必然

摘要:当前,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时决策、数据可视化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很少有人从伦理规范和质量保证等视角对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反思。本文首先厘定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了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虚拟社区的契合以及教育大数据当前研究和应用中在技术器物、运维机制、使用主体三个层面所凸显出的问题,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生态交往文化特性和一定伦理规范的教育虚拟社区可以规避教育大数据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基于上述论述,文章提出教育大数据回归教育虚拟社区将是必然,并阐述了实现教育大数据向教育虚拟社区回归的思路或方法。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教育虚拟社区;联通主义;自组织;超循环

当前,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世界银行前资深教育专家埃米利奥·门(Emilio Porta)认为,当前真正有用的教育大数据仅来自于数据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且这些教育大数据在制定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Porta,2013)。教育大数据在技术器物、运维机制和应用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教育大数据在学习分析和个性化学习建构方面还未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虚拟社区在文化内涵、人本主义追求、联通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而且,教育虚拟社区在教育、人文和社会价值上的功能和追求,很好地规避了教育大数据的缺点。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虚拟社区相结合,即教育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社区化将成为必然。

(一)教育大数据和教育虚拟社区的契合

教育虚拟社区基于跨时空、开放、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等是教育虚拟社区的显著特征,《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强调虚拟社区和教育大数据在“技术支撑的学习模型”和“基于联结的教学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模型”中的重要作用(,lhe  Enterprise  StrategyGroup,2010)。徐鹏在探讨美国教育大数据对我国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启示时指出,教育大数据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教育大数据和教育虚拟社区都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促进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因此,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文化的相似性为两者的契合奠定了基础。

1)教育大数据和教育虚拟社区蕴含相同的文化内涵。教育虚拟社区和教育大数据本质上皆呈现开放、自由、平等、多元、自主生成的文化特性。教育虚拟社区是学习者在平等、自由、自主的文化氛围下自发聚集而成的。教育虚拟社区生态交往的文化特性是从线性走向网络,从依附走向平等,从他塑走向自塑(胡凡刚,2011)。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过程中,学生不用顾忌课堂教学中的等级、优劣、专家和教授的权威。来自优等生的优越感在教育虚拟社区完全被颠覆。学习者相互间平等交流和表达观点,不存在学习上的歧视和不平等现象。教育虚拟社区开放、自由、平等、多元、自主生成的特性能激发学习者表达自身学习需求、开展社区交往的愿望。

教育大数据突破了传统数据绝对集权的观点。每位学习者都可借助互联网和媒体设备生成学习数据,都是教育数据的中心。数据在网络世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借助数字信号在网络中传输。每位学习者都可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各人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据也各不同。同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数据又会在已有数据上不断生成。这些数据的不断积累,最终实现对学习者的准确“画像”。

2)教育大数据和教育虚拟社区具有共同的人本主义追求。以往对学习者学习数据的处理多为记录和储存,且数据多是静态、孤立的结构化数据。各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网络学习社区之间的数据相互割裂,得不到有效联结,在数据库建设、应用上存在重复性。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大数据,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数据的共建、共享,实现了不同系统间的耦合,即多种学习情境中产生的数据可有效联结。例如,由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2013年8月发起并建立的ewant育网开放教育平台,创新性地实施微学程学习模式。微学程是一组精心设计、有系统关系的课程,每个微学程包含三门以上的课程,课程间有连贯性、逻辑性,每门微学程课程会在1-2年间陆续开设( ewant,2013)。这种基于教育大数据、跨地域的微学程模式使学习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学习历程更加系统、完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教育虚拟社区的形成建立在交互的基础上,这种交互存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内容与内容之间,学习者在其中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完成知识建构,并体验学习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存在感。在交往日益文明的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会成为最大、最现实的需求。在这种自我需求的驱动力下,学习者会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共享自己的观点,进而增强其促进社区智慧和个体智髓的发展。

3)教育大数据和教育虚拟社区——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效联通的路径。联通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分布在网络中,这一网络有三层含义:个体的知识网络、小规模的学习社群网络(包括现实和虚拟两种形态)、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等将各种学习社群连接起来形成的跨社群虚拟学习网络。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蕴含在这些网络的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联结中,并通过节点间的不断交互,在网络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促进各个层次的网络在组织、内容和结构上更加有序、自组织。学习的关键是形成网络内外的有效联结,在不同层次的有效联结中丰富和完善个体知识结构(George,2005)。这种联结和交互通过不同层次的网络间和网络内的数据和信息的流动而实现。

学习者在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学习行为,展现的是学习者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学习需求,都是学习者心理活动外化的表现。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虚拟社区跨越时空阻隔将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效联通,消除了二者的界限。这种联通的根本驱动力是学习者学习和交往的需求,联通的形式就是教育虚拟社区中数据和信息的流动。

参考文献:

[1]Barwick,H.(2011).nis:The'fourVs'ofBigData_Storagevice-presidentsaysvolume,variety,velocityandvaluekey[EB/OL].Retrievedfromhttp://www.computerworld.com.au/Luticle/396198/iiisfourvsbigdata/.

[2]Boyd,D.,Bowker,G.,Crawford,K.,&Nissenbaum,H.(2014).CouncilforBigData,Ethics,andSociety[EB/OL].ReUievedfromhttp:l/www.datasociety.net/initiaUves/council-for-big-data-effiics-and-society/.

[3]Coursera(2013).教育中#J大数据[EB/OL].ReUievedfrom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bigdata-edu.

[4]Clark,D.(2013).WISE2013debate:Whatdataforwhatpurpos8[R].wisesummit.Retrievedfr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lv=jkdBOOLjp98.

[5]Cukier,K.(2014).Bigdataisbetterdata[R].TED.Re-trievedfromhttps://www.ted.com/talks/kenneffi_cukier—big—data—is—better_daLa#t-762372.

[6]戴维·阿斯平,朱迪斯·查普曼(2013).终身学习的哲学思考[D].开放教育研究,(5):45-62.

[7]Ewant(2013).关于育网[EB/OL].Ewant育网平台.Re-uievedfromhttp://www.ewant.org/aboutus.php.

[8]Ferreira,J.(2013).Bigdataineducation:the5typesthatmatterEBlogposL][EB/OL].ReUievedfromhttp://www.knewton.com/blog/ceo-jose-ferreira/big-data-in-education,.

[9]Herold,B.(2014).inBloomtoshutdownamidgrowingdata-privacyconcems[EB/OL].EducationWeek.Retrievedfromhttp:llblogs.edweek.org/edweek/DigitaIEducation/2014/04/inbloom_to_shut_down_amid_growing_data_privacy_concems.html.

[10]胡凡刚(2005).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9):42-4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