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信息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12/16 阅读数:328

“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摘要“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研究影响全社会,教育公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质量研究不断深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具有前瞻性,国际教育竞争力研究受到关注,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受到空前重视。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继续深入,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成为热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持续增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逐渐兴起,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备受重视,民族教育研究不断拓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继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更加关注实践。总体上,通过不断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研究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优秀科研团队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研究主题不系统,研究内容不深入,研究结论缺乏数据支撑,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等问题,需要大力提升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创新教育科研管理体制。

关键词“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深化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会加大,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由低层次的人力资源变成高层次的人才,让人的素质和创造潜力转化为先进的生产能力,要求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战略。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的要求,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研究

研究旨在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新贡献的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

(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内涵和关系研究。研究构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二是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研究。研究如何促使教育适应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关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尤其是调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关系,解决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收技工难的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过于贫乏和就业能力差而难以转移与安置的问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调整教育的宏观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三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机制研究。研究在教育发展战略重点选择上,如何处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并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学校、强势特色学科,使教育能够造就出

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又能培养市场急需、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劳动者,全面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四是人才类型与培养模式研究。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问题,中学和大学分流机制与有机衔接问题,高等学校定位与分类管理问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和管理制度问题,把教育政策同人才政策联系起来,探索形成人才成长和使用的有效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五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区域试验。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规划、推进策略、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素质培养、校园设施—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等多个层面。

(三)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监测机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结我国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业成就标准、评估标准,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认真研究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要素和制约条件,准确把握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发展趋势,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共同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根据我国教育体系特征,分类别、分阶段研究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依据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分地区、分类型分层级选择相应试点开展试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逐步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

(四)教育体制创新政策研究

一是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问题研究。研究随着物价指数及教育成本递增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元投资体系以建设高标准教育。二是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问题研究。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战略,其最为重要的均衡就是教育投入的均衡,因此,如何推进中西部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三是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体系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必然成为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形式。如何确立较为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这对于政府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是重要的决策参考。

(五)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百年经验;教育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教育发展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历史与现实;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策略的国际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行政级别问题;我国高校的行政文化与学术文化;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路径。

(七)成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二是成人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成人教育质量生成于学校内部,构建成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是必需的,但还必须有政府和社会对成人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系统,才能达到内外并举,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效果。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不难看出,政府应该只做它应该做且可以做好的事情,把那些原本不该由政府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下放给社会组织及学校。在市场经济“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在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中的行为模式应作出相应的转变。三是成人学校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是成人教育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成人教育想办出自己的质量和特色,一定要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四是成人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成人教育要在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个基础领域强化质量控制与评估,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评估体制,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案、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开展学校自评,促进成人教育改革,保障质量的提高。

(八)德育实践(实证)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德育实践升华为德育理论,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是德育研究长期追求但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要对德育理论研究如何走向实践的路径问题作出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德育实践(实证)研究范式的创新;各种不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已有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等)的调查研究;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等。

(九)公正与道德教育研究

推进社会改革,追求社会公正,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将是道德教育的重大社会背景。要针对新的改革形势研究德育工作如何培养新一代人的相应品质,使他们得以自觉参与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成长为积极公民。研究包括:社会公正、公平观的历史演变脉络;当代青年社会公正、公平观的特征与表现(调查与分析);纳入德育体系的社会公正、公平教育。

(十)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脑成像研究及其干预

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不成熟会导致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认知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缺乏,产生在青春期常见的冒险行为、冲动型决策以及各种成瘾行为(如网络成瘾和毒品成瘾)。通过详细探讨青少年大脑发育状态与其各种冲动、冒险行为以及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类型青少年的行为差异与PFC成像差异之间的关联,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十一)免费师范生的成长特点与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教育既要关注在职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将职前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教育培养规律进行探讨,追踪职前教师到新教师过程中的转变,揭示预测入职后成功与否的职前教师的心理特点,比较职前教师、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心理特点,从职业发展角度探讨影响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一名师范生如何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训练未来的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制定更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训练方案。包括免费师范生的成长过程研究,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免费师范生生涯辅导研究。

(十二)教育管理者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危机决策能力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教育管理者的危机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到危机事件的解决,影响到学校

教育的稳定与发展。研究以教育管理者为对象,形成教育管理者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危机决策能力的模型,以指导教育管理者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

(十三)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价体系研究

重点研究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研究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等建设与改革重点,以及遴选条件、评审标准、验收办法、投入方向、资源共享机制等内容。

(十四)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重点研究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加强校舍和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一批高水平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研究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内涵、表现方式,学校的区域布局与专业整合,农村学校规模化办学模式,城市学校园区化建设模式,学校办学与区域产业关系等内容。

(十五)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重点研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等重大举措的理论支持,研究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等内容。重点研究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和办法,研究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合作办学模式、管理措施、评估验收办法、成果展示及推广等内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

(十六)保障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资源均衡性的研究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还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分布处于弱势地位。鉴于这一现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应开展保障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资源均衡性的研究,继续关注优化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开发各地艺术教育资源的研究,更为重视提高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研究。

(十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研究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以往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并探讨应对对策,以及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转向教师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指标上,并转向由县域的内在因素分析来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探讨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调动社会整体的支持力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实际意义的保障。

(十八)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研究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众多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不仅具有很高的回报率,而且对儿童以后接受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效果更具持久性。同时,儿童早期阶段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力之持久,比其他任何发展阶段都要大。因此,关于如何将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的制度、文化、师资、经费、所有权等问题都是普及学前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十九)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日程,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的普通高中已经进入新课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未来十年中,我国将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高中教育的改革尤其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势必成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议题。普及高中在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必然进一步凸显高中生的多元化。因此,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失为一个值得探索的出路,而强调多样化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二十)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完善教育信息基础环境建设,加强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完整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及管理服务模式研究。

(二十一)民族教育研究

着眼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深化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发展的价值定位问题研究。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民族教育保持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拓展教育人类学、民族心理学等分支学科领域研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民族教育重大实践问题研究,注重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立法、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问题。研究民族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措施;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效果及规律的研究;重视民族地区师资质量的提高研究。研究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的特殊政策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十二)国防军事教育研究

以信息化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和国防军事教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为牵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全局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深化中国特色国防军事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以军官教育为龙头,注重军队院校任职教师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研究,深化新时期军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士兵教育培训为重点,加强素质教育研究,加强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国防教育为基础,深化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体系研究,重点研究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研究,注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各类国防建设人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2]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刘义兵.成人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郝克明,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

[5]潘洪建,等.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6]蔡宝来,王瑞.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实质、利弊分析及改革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7]刘志军,王振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博弈[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8]赵志毅等.高中文理分科何错之有——与取消论者商榷[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9]李臣之,帅飞飞.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4).

[10]罗生全,靳玉乐.学校课程领导:知识管理的视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1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12]梁文艳,胡咏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农村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

[13]杜育红,等.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4]王颖,杨润勇.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负面效应:调查反思与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15]卢海弘,史春梦.农村寄宿学生补贴政策比较研究——以澳大利亚等国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16]王章华,黄丽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

[17]李兴洲.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目的新论[J].职教论坛,2008,(1).

[18]和震.职业教育不应为基础教育补课[J].西北职教,2008,(1).

[19]刘淼.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20]朱永新.破解入园难题,加快学前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3-10.

[21]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4).

[22]王燕晓.中国社会转型期德育无效性问题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3]郑航.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4][26]杜时忠,等.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5]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7]于泽元,田慧生.教师生命意义及其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4).

[28]韩淑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29]李琼,等.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与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