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改革给高中教育带来的冲击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2/1/15 阅读数:359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教育带来的冲击

1传统观念的影响

(1)“唯分数论”影响深远

我国高校招生标准自统一高考设置以来一直采用依分数高低录取制,新高考改革通过自选科目、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选拔等举措,期望淡化分数的作用,进而打破唯分数论。但要看到,改革后的录取标准依然还是基于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总分录取制,很难有效打破唯分数论,并出现了新的唯分数论。

(2)高考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激烈

高考的利益相关者有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地方政府、高校等,这些相关者成分复杂、利益诉求多样。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各异,形成了对高考改革认知与态度上的激烈碰撞与对立。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目前,考大学、上名校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职业技能人才不受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因而“分类考试”就难以立竿见影地显现其价值和成效。

2“选择性”实质的争议

此轮改革的初衷是让高考有效对接高中课改,破解“高考不改,课改难改”的瓶颈。并试图通过扩大“选择性”,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但对于“选择性”的实质还是存在不同的理解。

有些学者认为不能以考试选择性来代替学习的选择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学习可以有选择,但考试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选择权应当落实在学习过程而非考试,改革后学生可以选考不同科目的组合,严重损伤了高考作为统一准绳的本质。在现实中,考生或者缺乏选择能力,或者盲从于父母,或者根据科目难易以及可能得分的高低进行选择,还远未到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择,因而对高考是否应该赋予学生如此大的选择权,不少人心生疑虑。部分人认为新高考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考试时间三个选择维度进行叠加,放权太多,需要适当控制。

此外,什么样的考试科目组合最为合理,更加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推进高中新课改,既体现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始终没有充分的依据。

扩大选择性,实施选考制,倒逼学校推行选课走班,这对教师备课、授课,学校排课、教室安排、师资调配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给高中教育带来了系列的挑战。首先,出现选考科目之间人数悬殊、变化不定的现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都面临困难,教师力量统筹、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面临挑战。其次,选课走班,行政班向教学班转变,学校教学管理更加复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评价等也面临新课题。此外,学生发展指导虽然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但实施越来越困难。

3改革自身的局限性

(1)选考科目考生人数失衡

新高考为实现不同选考科目、不同考次分数的同质,需要对卷面分数进行可比化转换。为此,浙江试点中选择采用等级赋分制。实践证明,等级赋分成为引发“田忌赛马”现象,以及由此出现的学科之间考生人数失衡问题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浙江省2019届考生已触发6.5万的最低人数保障机制,物理成了7门选考科目中的最少数者。此外,选考化学的人数也在下降,而技术、地理人数则在急增。

(2)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欠缺

首先,新高考模式下有些科目会在高一、高二考完,考完之后学生就不再继续学习该科。相比于改革前,学生在这门功课上的水平必然下降了。其次,由于考试时间提前,考试次数增多,出现考试科目优先、其他科目让步的突击学习现象,以及学校为赶进度而出现的“夹生饭”现象。第三,从现实操作层面,建立综合评价、多样选拔的录取机制,根本出路在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变录取中的“参考”为“依据”。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本身难以量化,目前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健全,其效度难以保证,公信力、公平性、可比性存在质疑,因此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巫待克服的困难。

(3)改革协同推进有待强化

高考改革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相关配套改革,但目前看来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政府层面重视还不够,督促力度还不够,保障强度还不够,存在教育系统“孤军作战”的现象。学校层面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投入上还跟不上改革的要求,教师配置出现结构性矛盾与“潮汐”现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存在差距,学生的选择能力还有待加强,中学的指导能力也有待加强。

(4)改革缺少考试技术层面的支撑

纵观历次高考改革,更多还是侧重在高考制度、政策层面上的改进,对高考自身技术层面的改进不多。历次改革在技术支撑上的不足,加上考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这是导致教学、考试、录取三者关系出现冲突,考试作用异化的关键原因,也是导致改革出现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因素。其实,选考科目人数失衡、物理人数不正常下降、英语多次考试成绩无法等值等问题,固然有改革制度设计方面缺陷的原因,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因为现行的考试技术跟不上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考改革还应包括对考试自身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l]北京大学.浙江高考综合改革第三方评估报告[R].2018.

[2]冯成火.高考新政下高中课改的评价、问题与策略——基于浙江省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7(02).

[3]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中学教育的影响及因应对策[J].中国教育学,2015(07).

[4]于涵,韩宁,关丹丹等.关于改进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

[5]李金.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的再思考[J],教育评论,2019(0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