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内涵、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8/7 阅读数:220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内涵、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

摘要:教育既是培养人的一门科学,也是塑造人的一门艺术。发掘、探寻与阐释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并将之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可赋予教育活动无限生机与活力,彰显教育过程的特色与魅力,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要提高教育效果与质量,必须重视与加强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探究。努力把握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内涵及特征,深入了解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是形成教师教育艺术风格、铸就教师的艺术人生的逻辑理路与内在要求。

关键词:教师;教育艺术;自主创新

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教育活动,教育艺术也随之诞生。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是充满艺术细胞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创作过程。面对每一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性格特征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智慧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共振,满足学生求真、向善和审美的精神需要。因此,深入探讨与阐释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认知、反思、探索、提炼与升华等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相符的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技艺、教育风度的稳定结合和综合表现。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教育艺术风格是教师个性化、审美化的素质境界”[1]。深入把握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既有助于理解教育艺术风格本身的内涵,也有益于促进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独特性

教育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机智、教育语言、教育思路、审美倾向以及教学风度等。独特性是教育艺术风格的本质特点,是教师教学个性的核心。由于每个教师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求学、教育与生活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品德修养、知识阅历、思维倾向、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情趣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育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教育艺术风格总是伴随着教师自身的个性特征而表现出鲜明的自我特色与自我风采。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育艺术风格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过程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致使教育效果打折。因此,教育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彰显教育过程的艺术魅力、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此外,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也会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1.2多样性

教育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教育艺术风格独特性的拓展和延伸。由于每个教师在教育艺术风格上都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这就使得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对于教师整体而言,各种蕴含个性化特征的教育艺术风格相互配合,有机协调,使得教育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育艺术风格也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发展的表现。针对不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对象,教师个性化的教育风格也会表现为理智型、激昂型、柔和型、新奇型、活泼型、幽默型等多种形式。

教育艺术风格在多样性中又体现出一致性,教育艺术风格是统一前提下的多样。任何教育艺术风格都无法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共性制约,因而必然表现出统一性。辩证地把握教育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有利于避免顾此失彼的弊病,推动教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3稳定性

教育艺术风格的稳定性是指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持续、一贯的教育面貌。它表现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刻、教育技艺的娴熟、教学方法的独特、教育风格的鲜明以及教育个性的自我完善。稳定性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反之,如果教师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没有表现稳定的教育行为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这说明教师还处于对教育艺术风格的探索期,尚未形成符合自身个性的独特的、稳定的艺术特征。稳定并非固守,稳定是相对意义上的稳定。教育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艺术风格的运用中机械重复、徘徊不前,而是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稳定。倘若教师背离了变化的理念与思维,教育艺术风格必将陷入因循守旧的囹圄而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进而退出教育舞台。

1.4发展性

教育艺术风格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发展变化性。如果说相对稳定性是对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已臻于成熟的概括,那么发展变化性则是对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转化或精益求精的反映。人生有涯,学无止境。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要经过教师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才有望形成。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还需依据实际状况,不断除旧布新、吐故纳新,以此满足时代对教育的期盼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超越与发展,已成为每个讲究教育艺术风格的教师的自觉、主动的追求。教育艺术风格的发展性表明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止的系统。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发展的观念,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和相互比较中,提升教育艺术境界,实现自我突破,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教育艺术风格。

2、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受到教师个人主观世界的影响。

2.1外界客观因素

2.1.1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艺术风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有可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艺术风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大变革时期,但由于当时形成了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社会文化氛围,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教育艺术风格也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而西欧的中世纪则是一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世俗教育文化受到排斥、压抑,一切进步的教育思想被扼杀,教育沦为宗教神学的婢女。在如此高度专制的文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也表现出冷漠、沉闷与压抑等特点。

2..1.2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也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是在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知识结构的安排以及教材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倾向、思想精神以及艺术旨趣,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教育艺术风格。教育内容不同,教师采用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在教育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在以陈述性知识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逻辑型”“理智型知能型的教育艺术风格;在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教育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有效掌握关于操作过程的步骤以及认识活动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往往倾向于运用善导型”“表演型合作型的教育艺术风格。

2.1.3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也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主要是指学生。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最终通过学生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运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育艺术风格进行教学。例如,在幼儿教育阶段,鉴于幼儿知识肤浅、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具体形象、情感丰富易受暗示等特点,教师采用新奇型”“情感型暗示型的教育艺术风格,更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幼儿领会所学知识。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认知结构日益丰富和完善,思维也表现出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启迪型”“概括型综合型的教育艺术风格,有助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此外,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2.2个体主观因素

2.2.1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能体悟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才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敬业乐教,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教师不懈追求教育艺术风格、取得精湛教育艺术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会勤于进取,严谨治学,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的心态去呵护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以满腔的热忱和无穷的智慧去无微不至地关心与了解学生、尊重与体贴学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对学生的关爱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的有力保证。

2.2.2业务能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教育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具备了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统筹帷幄,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灵活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教师的能力结构也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内在条件。教育艺术造诣的高低与教师的能力结构息息相关。教师只有具备了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观察和了解学生行为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指导学生生活的能力、与学生家长配合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进行教育评价的能力、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才能形成既符合教育艺术发展规律又为学生所青睐的教育艺术风格。

2.2.3个性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持久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敏锐的感知力、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风格的心理条件。此外,教师的年龄、性别与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息息相关。在年龄上,一般而言,较之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更多地表现出稳定的、成熟的教育艺术风格;在性别上,男教师更多地表现为归纳型综合型教育艺术风格,而女教师较多地体现为演绎型分析型教育艺术风格,而且男教师在教育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性要显著高于女教师。概言之,教师的个性特征谱成了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发展的主旋律。另外,教师的身心健康程度、审美修养等也是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3、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非自然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观察模仿阶段、移植借鉴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的发展过程。

3.1观察模仿阶段

观察是人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观察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起点和初始。在教师任教的职前准备时期,或是师范院校、其他院校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在校生,或是正处于职前培训期的新手教师,由于缺乏实际的教育经验和工作技巧,因而十分注意观察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变化、组织策略和教育调控手段等,并以此来把握和解读教育艺术风格,形成对教育艺术风格的粗浅认知。在新手教师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 憬和蓝图,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教育能手,成为一个深受社会认可、同行赏识、学生爱戴的教师,这为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的心态使得新手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始更加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模仿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技艺,如模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表情、教育用语以及授课风格,照搬他人的课堂组织艺术、板书设计以及教育方法,等等。重于模仿,缺少创造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在教育艺术形成的过程中,积极的观察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无论别人的经验多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的结果”[2]。因此,教师在观察模仿中既要得其精髓,又要注意消化吸收,切忌生搬硬套。

3.2移植借鉴阶段

伴随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智慧的增长,教师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逐渐摆脱简单模仿和盲目照搬他人教育经验和教育技艺的束缚,并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广采博取,扬长避短。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即移植借鉴阶段。

在移植借鉴阶段,教师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独立工作的阶段。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3]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人才培养任务的艰巨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教育时效的滞后性等,使得一些教师改变了以往片面、乐观的态度,切身地领略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不易。结合自己单纯模仿他人而致使教育效果不佳的实践经验,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鉴于教育条件以及教育环境所限,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即使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同理,单向的观察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也无法使教师攀上艺术的高峰。由此,教师不再简单重复和再现那些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优秀教师的教育风格,而是依据教育目标、教育任务以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等因素,积极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将他们的教育技艺、教育风格中的精华部分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改造,转化为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方案与教育策略。自此,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开始外显,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技能技巧,也开始体现于教师独立从事的诸如确立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初具个性特征,但创造水平依旧不高。

移植借鉴阶段是从观察模仿阶段到自主创造阶段的过渡时期,也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滞留时间的长短既与外界的教育背景有关,也与教师个人的素养水平相连。教师既要善于利用条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技艺水平,反观、审视和调控自己的教育行动,将之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3.3自主创新阶段

在经历了观察模仿和移植借鉴两个阶段之后,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进入了创造阶段。自主创新阶段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其标志是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个性魅力而又意蕴深邃的教育风度与教学风格。大凡优秀的教师,其教育风格无不具有独创的特征。”[4]它倾注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典型概括与鲜明反映。

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独特的创造性。在自主创新阶段,对教育艺术风格的不倦追求,激励着教师不断迸发开拓意识和创造激情。他们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出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对组成教育的诸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予以和谐统摄,进行艺术加工,不断突破他人,让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创意破壳而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独创性是自主创新阶段的根本特点。教师独创性的教育艺术风格不拘一格,异乎寻常,将学生引入一个充满愉悦的审美情境中,给他们一种醒目的艺术新鲜感和感染力。当独创性以新颖而稳定的状态存现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时,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活动则始终充盈着艺术的细胞与活力,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也成为思想深邃、方法独特、个性鲜明的教育艺术家。

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对于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而言,每一位教师都应秉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与追求,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在赶超他人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否定和超越,勇攀教育艺术高峰,永葆教育艺术风格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远信.诠释教师的教育艺术[J].教书育人,20011):36-3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13

4]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