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网络通信

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通信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8/7 阅读数:191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摘要在人口从农村大规模流向城镇的过程中,大多数流动父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留守儿童规模快速扩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在深入挖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在重庆市31所农村小学收集的1.2万名学生的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本研究兼顾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机会和学业成绩、义务教育和后义务阶段教育,通过综合比较和分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把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现象古今来并非中国独有,但是当前的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却变得空前重要。笔者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的22%

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亲和(或)母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忧思。而且,留守儿童问题与当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社会融入等问题相互交织和影响,要帮助留守儿童应对挑战,首先需要从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抽丝剥茧,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角度人手认清问题的本质,探寻对策。

本文首先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渊源,进而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人手,综合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最后为破解这些矛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深度挖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描述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变动趋势、居住安排和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由于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有限,缺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的重要信息,本文还利用作者研究团队2010年在重庆市31所农村小学收集的1.2万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后文简称重庆31所小学调查)做补充分析,该调查围绕儿童的父母外出情况、家庭照料、学习成绩、身体发育状况等方面收集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很好地支持了本研究的内容。

1、文献综述

1.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各方面的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先佐在湖北等中部四省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危及这些孩子的成长;段成荣和杨舸等人在江西省修水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务劳动时间较长,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一些极端的农村留守儿童案例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化的认识。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最初进入人们视野时,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具体到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学界最初也是将其直接与问题挂钩。比如,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同题的原因:(l)需要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2)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低,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3)亲子分离导致的心理、行为、性格上的不良表现传递到学业表现;(4)读书无用论和农村青少年的辍学潮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5)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约束。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普遍带有问题视角。例如,麦肯切尔( David Mckenzie)和哈森(GHHanson)等人对墨西哥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负面的影响。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让许多中国学者更加相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

1.2农村留守儿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1.2.1农村留守儿童能较好完成基础教育

然而,更多的地方和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与最初的设想相反,调查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并不如以往学者描述的那样差,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有保障。朱科蓉等人2002年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600多名留守儿童的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因他们的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和打工时间长短而有差异。段成荣、杨舸和吕利丹等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稍好一些。杨菊华和段成荣的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也明显比其他农村儿童更好。联合国儿基会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略好于全部农村儿童、流动儿童落后于城镇儿童但好于农村儿童中国的情况与国际上类似,与在迁移与发展关系上持新劳动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学者所预料的一样,外出务工父母的汇款能为留守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

一批经验研究结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表现持更为积极的看法,这与早期比较流行的问题视角相矛盾,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江立华和符平认为,从留守儿童现象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留守儿童问题.经历了一个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的双重路径演化。

1.2.2高中教育机会明显较差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对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关注得不多。但这并不表示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没有问题;相反,通过对为数不多的文献进行比较,笔者发现,高中教育才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灾区,值得重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在初中阶段已经初见端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则急转直下。陆瑶( Yao Lu)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并没有从父母外出中获益;杨菊华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机会最高,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机会最低。

1.2.3文献总结

已有文献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傲了良好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第一,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关注较少。

第二,已有文献比较集中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就教育概念而言,义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还有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另外已有文献大多数关注教育机会,与教育机会对应的还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因此在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的内容上,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表现,大部分文献就留守儿童论留守儿童,缺乏比较视角,或者仅仅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数据和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比较范围,与流动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比较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研究局限,本研究将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现象到原因、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从单边比较到多管齐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对策等展开综合论述。

2、城市化与留守儿童问题

2.1儿童群体的分化——高速城市化的隐忧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过半,历史性地开启了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代;此后城镇人口比例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于2013年达到53. 7%毫无疑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各界对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争议,在这一数字的背后隐藏着城镇化虚高和诸多挑战。比如,关于流动人口的市民身份问题就存在诸多争论。

无论有关的争议如何,我国的流动人口从2000年突破1亿人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5亿。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向大中城市,对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儿童群体正在发生分化:在农村地区,根据父母的流动状况,可以将儿童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两大主要群体;在城镇地区,根据儿童的流动状态和户口性质,可以将儿童分为流动儿童和城镇户籍儿童两大主要群体。

根据六普数据测算,2010年,全国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22%,城镇流动儿童占10%。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城镇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超过全部儿童的三成多。

2010年我国的儿童结构与历年结构相比,可以看到,我国儿童结构分化的儿童群体正在发生分化:在农村地区,根据父母的流动状况,可以将儿童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两大主要群体;在城镇地区,根据儿童的流动状态和户口性质,可以将儿童分为流动儿童和城镇户籍儿童两大主要群体。

根据六普数据测算,2010年,全国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22%,城镇流动儿童占10%。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个城镇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超过全部儿童的三成多。

2010年我国的儿童结构与历年结构相比,可以看到,我国儿童结构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农村非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62%下降至2010年的33%;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占比从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2%,城镇流动儿童剐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预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占份额还将继续上升。

2.2留守儿童规模高涨:相应的政策挑战

经历短短10余年,留守儿童规模急速扩大。20002010年,留守儿童从2390万增长至6100万.10年间增长了1.6倍,同期流动儿童增长了81%。与流动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规模十年来增长得更为迅速。

6.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村留守儿童占9%,农村儿童中平均每10人中就有4人是留守儿童;在中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如重庆、四川、安徽等,农村儿童中留守者已经过半。一方面,2.45亿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另一方面,留守在农村的6100万留守儿童用他们缺失亲情的童年为整个国家的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付出了惨重代价。

2.3流动还是留守:留守儿童的随迁难题

2.3.1多数青壮年流动人口不得不选择亲子分离的生存方式

到目前为止,农村留守儿童始终占据着流动人口子女的主体。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动时不得不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户籍地,交给祖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照看,甚至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独自生活。根据相关年份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估算,2005年,流动人口中未成年子女仅27%与父母一起流动,73%留守在老家;到2010年,随父母一起流动的比例虽然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32%,但是仍然有68%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农村,占流动人口未成年子女的绝对主体。

已有的许多研究证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多数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希望把子女带到打工地读书亲自照顾,但要实现这样的愿望还存在许多阻碍,比如: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念书学费太高、城市消费价格太贵、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流动性太强等。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还是以留守儿童身份留在原籍地。

2.3.2随迁阻碍:义务教育两为主难落实,异地高考更添堵

阻碍流动人口未成年子女进城的理由可以罗列出许多,其中最大障碍是教育。对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近年来增长规模的年龄结构差异,便可了解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重大意义。根据2010年六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下简称小普查)的数据分析,20052010年.014岁流动儿童规模增长幅度为34%,其中05岁学龄前儿童增加的幅度达到39%.但614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增幅仅为31%。学龄阶段流动儿童规模增长相对迟缓,是流动儿童被排除在城市教育体制之外的体现。学龄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比小学在校和初中在校的流动人口子女显著更高,说明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阻力较大。

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要求流入地政府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形成了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的雏形。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方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决定》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方针,而且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被重申。两为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的就学向题,但是近年来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问题依然严峻,比如:流动儿童超龄就学普遍存在、失学同题远未根除,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异地教育衔接问题突出等等。

与义务教育相比,异地高考是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更为顽固的力量。由于异地高考改革推动迟缓且无实质性的突破,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至今很难参加高考,许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完初中以后被迫返回户籍地读高中。

3、家庭结构拆分与家庭教育的缺位

3.1拆分型家庭模式状况

虽然从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但是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生活在临时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中,即拆分型家庭模式。这种拆分型的家庭模式因父母外出类型的不同有多种表现,可以大致分类为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单亲隔代家庭等。在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生活照料的责任主要落在留守在家的母亲(或父亲)肩上;在隔代家庭中,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转移到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根据我们对六普资料的分析,在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中,隔代家庭最为普遍.33%的留守儿童生活在这种家庭;29%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2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隔代家庭;还有14%的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父母、祖父母无一人在身边。

农村成年劳动力假如留在家乡耕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外出打工则能为留守家庭提供源源不断的汇款;但是农民工毕竟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由于收入低、生存条件差,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由祖辈照料属于不得已的选择。从整个家庭的经济角度考虑,虽然这种拆分型家庭模式可以帮助家庭应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还能惠及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机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诸多问题已经显露无疑,为此承担后果的主要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3.2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付出的最大代价是与父母的分离和亲情的缺失。基于在重庆市31所小学对l万多名小学生所做的调查,我们掌握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情况,从中可以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感情交流的匮乏。下文依据该调查数据,从联系方式、联系频率和联系内容等角度阐述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

3.2.1联系方式

父母外出以后,亲子关系主要以远程联系方式来维持,电话在农村的普及促进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交流。根据我们在重庆的调查,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占所有联系方式的88%;在其他联系方式中,发短信、网络、写信等方式比较常见。值得关注的是,仍然有2%的儿童,在父母外出以后与父母根本没有交流。在我们的访谈中,甚至遇到过父母外出七八年而从不与留守孩子联系的案例。

3.2.2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内容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内容可以从代际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一方面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和交流,另一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交流和诉说。根据我们在重庆的调查,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时.75%的情况下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和交流,且以询问学习成绩和叮嘱要听话为主要内容,占所有交流内容的45%;了解子女的健康和安全状况位居其次,占所有交流内容的15%;再次才是问子女的心情和温饱等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交流和诉说内容仅占所有聊天内容的1/4。留守儿童非常关心父母,叮嘱父母注意身体占子女与父母交流内容的一半,占全部交流内容的13%;还有部分儿童关心父母在外情况,相关交流内容占儿童与父母交流内容的1/5,占所有交流内容的5%;再次是告诉父母自己需要买的东西;向父母诉说烦心事仅占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内容的8%,占所有交流内容的2%.是非常小的份额。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该问题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于此仅强调其重要性,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将继续关注。

3.2.3与父母见面的频率

根据我们在重庆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见面频率,选择最多的是半年至一年,占所有儿童的39%;另外33%的儿童至少在最近半年与父母见过面。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至少在一年之内能见一次面。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儿童长时间内没有和父母见面。2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12%,一年到两年之内没有见过父母的占17%

4、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4.1学前教育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不屈于学校教育范畴。但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关注学前教育。我国在最近几年的教育规划等领域也对学前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此,我们将学前教育置于学校教育之列予以讨论。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学前公共教育资源面临严重不足,园率较低,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人园率仅为56.6%,这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事达到70%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团贵的迫切难题,中央政府在2011年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201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 5%,比2010年增加10.9个百分点,入团水平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缩小至2.5个百分点的差距。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测算,城镇户籍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已达77. 6%,超过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流动儿童入园率达到70. 6%.正好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园率仅65.5%,与2013年的全国平均入园率相差2个百分点,与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还相差4.5个百分点。可见,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影响到全国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进程,亟需加快发展。

4.2义务教育机会

让所有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正常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长期努力的目标。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此后出台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等均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我们对六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617岁儿童中仍然有3.0%未按规定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未接规定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为3.4%.相当于有11万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比较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龄阶段的四类儿童未按规定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的差鼯,小学阶段四类儿童差距不大;初中阶段开始出现分化,主要体现于城镇儿童和农村儿童之间;高中阶段分化程度严重,在城乡差距的基础上,农村留守和非留守之间、城镇户籍儿童和流动儿童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在1517岁的大龄儿童中,农村非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6. 2%;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为4.8%。从这个数据来看,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反而比农村非留守儿童比例更高。可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是明显的薄弱环节,仍需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农村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在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前提和背景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4.3高中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目标,要求201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国的高中教育面临艰巨的挑战。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的分析,全国高中学龄儿童(1517)的净入学率为43.1%,与政府提出的2015年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四类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净入学率最低,不到城镇儿童的一半,并比全国水平低20个百分点。农村留守儿童高中教育的落后或将最终影响到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

4.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度滞后、超龄就学现象突出

在小学阶段,各类儿童的入学推迟率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处于1%2%之间。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各类儿童的推迟入学率也大步上升,而且群体差异愈加明显。推迟程度最严重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初中学龄儿童推迟入读初中的比例达到21. 3%.高中学龄更高达56. 5%

教育延迟具有累积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加严重。根据我们在重庆市潼南县宝龙中学所做的调查,该校留守儿童延迟教育的比例高达37.4%.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延迟2岁及以上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以初一的留守儿童为例,其中14岁及以上的儿童(延迟2岁及以上)合计达到21%15岁及以上延迟3岁及以上)的儿童达到109%.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相应比例。

4.5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好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好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语文和数学两科总分平均比非留守儿童高3. 87分,其中语文平均高1.73分,数学平均高2.14分。

为了验证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中是否有差异,我们引入一个指标——分位数成绩比率。该指标的计算分两步。首先,分别计算1%5%10%25%50%75%90%95%99%的分位数成绩,以50%分位数成绩为例,表示有50%的学生的成绩比该成绩低,另外50%的生的成绩比该成绩高,其他分位数成绩的含义依次类推。低分位数对应低分数段,高分位数对应高分数段。第二步,在分位数对应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各分位数的成绩的比值,也就是以分位数成绩比率来量度不同分位数水平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比率大于l表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更高,反之则更低,比率与1相差越大说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越大。

从语文、数学两科成绩来看,留守和非留守两类儿童在50%及以上的分位数成绩比率都接近于l,在50%分位数以下的成绩比率高于1.而且分位数越低成绩比率越高,说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主要在较低分数段,在低分数段留守儿童成绩比非留守儿童好,在高分数段没有明显差异。

5、结论和讨论

5.1主要研究结论

5.1.1我国儿童群体正在经历快速的分化过程。

大规模且不彻底的人口迁移流动导致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出现了全新的分化,在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流动的同时,规模更为巨大的儿童以留守的方式滞留农村。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3600万流动儿童和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平均每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个城镇流动儿童。

我国儿童结构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20002010年,农村非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62%下降至2010年的33%,农村留守儿童占比从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2q0,城镇流动儿童则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预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占份额还将继续上升。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随处可见。农村儿童中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4个人是留守儿童;在中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农村儿童中留守者已经过半。

5.1.2家庭结构拆分,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来自家庭结构的拆分和亲情的缺失。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是流动人口迫不得已的选择,留守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孩子不能与父母保持日常的、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尽管多数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有比较稳定的电话等沟通,但是从沟通频率和内容上来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5.1.3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各环节均面临挑战。

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学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园率仅65. 5%,与全国平均入园率相差2个百分点,与<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还相差4.5个百分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影响到全国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进程,亟需加快速度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非留守儿童未按规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该比倒次高,反映出我国农村教育的明显薄弱地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净入学率最低,比全国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到城镇儿童的一半。这一现实将影响到国家关于高中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

异地高考问题突出。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43月发布的信息,异地高考问题于2013年实现破题,共有4144名考生予该年度在12个省份实现了异地高考。但问题在于,全国每年有数十万异地高考考生,区区4144人,杯水车薪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度滞后、超龄就学现象突出。初中学龄儿童推迟人读初中的比例达到21. 3%,高中学龄更高达56.5%

可喜的是,从学业成绩看,本文发现留守儿童不仅不存在问题,甚至好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这和以往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5.2政策讨论

5.2.1要把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作为整体来对待

我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和3800万流动儿童,二者合计达到1亿人的巨大规模,从数量上讲,如果把这些孩子单独组成一个国家,将成为地球上名列前茅的大国。这些儿童在生存和发展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要予以特殊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这些儿童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大凡涉及农村、农民、农民工、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文件等,通常都要强调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与此同时,又要看到,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和流动问题的制度安排,常常是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相对立的,相关政策不时游离于二者之间,躲躲闪闪。尤其是在地区层面,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和留守儿童时,经常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不利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从本质上讲都是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他们是同一个儿童群体在空间上和家庭形态上差别化的体现。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当成一个整体来加以解决,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5.2.2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途径是让更多儿童跟随父母进城

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从根本方向上讲,变化的最终去向是由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当然,彻底的转变是成为完完全全的城市儿童,但这需要过程),这是真正意义上人口迁移的内在要求,也是真正意义上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千千万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本能要求。2005 - 2010年的五年间,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增速明显快于留守儿童的增速,这一事实也客观地反映了孩子和家长的要求。

在强调以人为本和高质量的人口城市化的今天,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在制度建设、政策安排以及措施落实上去体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已有22年。该公约》关于儿童的最基本原则是儿童优先,要求政策、管理甚至家庭决策首先从儿童的根本利益出发。自古至今,和父母在一起是孩子们最大的需求,这个需求首先需要得到满足。在我国当前2.5亿人大流动、6000多万孩子不得不与父母分离的现实下,儿童优先的最好体现就是从制度上保障这些孩子船够跟随父母进城。这是一个简单的、不需要论证的道理,但现在常常成为一个最需要耗费口舌的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解决认识问题,自上而下地解决让孩子们进城的认识问题。

5.2.3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接纳更多流动儿童

此前的城市化存在诸多问题,在人口流动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只见劳动力不见人的城市化,相关制度安排常常只见到孤立的个体,不见家庭和儿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的相关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从教育领域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两为主方针以来,这一方针一以贯之地得到强调;党的十八大把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进一步推进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更高层面;今年刚刚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在重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两为主方针的同时,要求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国家对于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高度重视。

但是客观地讲,相关的部门、特别是相关的地区对于落实这些重大方针和部署.在认识上、措施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时候对于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还在持推诿、观望、拖延的态度和做法。这些态度和做法既不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更无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大力予以纠正。

5.2.4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背景和前提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本文前述诸多指标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从整体上加强农村教育,迅速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

尽管我们强调要从让更多孩子进城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但是目前农村毕竟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留守儿童。我们不可能奢望这些留守儿童一夜之间都能够进城,这就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以内,各级教育部门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2.5让家庭承担更多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了儿童成长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根据我们的调查,外出父母和留守子女联系时很少关心孩子的心情和困难,多是一味地说教。这一方面是因为外出父母缺少意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教导留守子女的方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和各界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指导流动父母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留守子女。

参考文献:

[l]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25-29

[4]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6)60-64

[5]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同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6]McKenzie, Rapoport,H. (2006).Cm miFI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fromMexico.oumal of Populatron Economw,4.1331-1358.

[7]Haruron,G.H& Woodruff.C.( 2003).EmWratior} and educazional attainmeruMezica.Unpublinhed Papcr,UnivHrnity of CalifomiaSan Dj%o.  bup://irpa. ucid. eduasaets/02V8772pdf.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4)21-24

[9]段成荣,扬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10]段成荣,昌刺丹,舞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