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电子制作》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工商局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优秀期刊。 《电子制作》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办刊尊旨: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电子制作》杂志旨在推广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关注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电子制作》杂志提倡社会各界在学术研究过程...>>更多

计算机教学

您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教学

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文章来源:《电子制作》杂志社 发表时间: 2021/8/7 阅读数:201

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是4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的必然选择。它在宏观层面需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偏低、高等教育同质同构以及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应当直接针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课程教学浅表化、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教学文化薄弱等。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应积极建构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功能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效举措保证政策落地。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虽然外延式发展还有空间,但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实现内涵式发展。尽管如此,很多人只知道有这个政策要求,但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什么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等问题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解读往往更重于理论推理。这种状况无助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无助于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顺利过渡,无助于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将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答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若干基本问题。

1、何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党和政府曾经提出了多种相关政策,内涵式发展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积极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显然,这些政策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很少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这些政策做出权威解读,往往是一些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解释,如此便造成人们对政策认识常常存在歧见,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理解也是如此。

(一)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概念释义

根据有关学科的释义,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状态,包括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运动变化过程,既包含了量的变化,又包含了质的变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或活动,从国家或社会范畴看,它是一种事业;从高校看,它是一种职能活动。因此,高等教育发展便是高等教育系统或高校职能活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就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发展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规模、范围、形式、结构、内容、效益、效率以及适应性、满意度等的量与质的积极变化;就高校职能活动而言,发展是指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覆盖面、受益人群、方式方法、内容、标准、效果、水平、质量和特点等的积极变化。前者着眼于高等教育整体,后者着眼于高校个体组织,但都指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事物或活动,不应纳入高等教育发展范畴,一些与高等教育发展有关的事物或活动,如高等教育拨款或筹资、高校的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或保障要素,它们本身的发展不是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有很多方式。按速度分,有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等;按品质分,有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等;按要素范畴分,有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等。就高等教育发展动力来源而言,有自然延伸发展,也有主体选择性发展。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受外力影响,甚至高等教育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发的,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意味;后者则是国家、社会组织或高校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追求一种目标导向明确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是政府、社会组织或高校根据宏观或微观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要求出发所选择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影响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做出选择的因素很多,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的保

障和支持;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与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要求;职业分化、升级及其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动机的激发以及家庭和个人经济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自身扩张的要求;等等。从一些国家和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看,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学校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段,政策往往有很大差别。这说明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可能脱离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现实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着力点和生命力之所在。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释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姑且暂将推动”“实现两个行动要求放到一边,内涵式发展无疑是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那么,应当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呢?在高等教育的语词中,有些词汇源于英文表述,或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如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有人解释通识教育的时候,将它拆分为三个语词,即通、识和教育,在分别解释它们意思的基础上再概括通识教育的含义。不论其含义解释的是否准确,单就这种释义方式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与前述一些词汇不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表述,因而可以通过对各构成语词的解释来理解其意义。由于上文已经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阐述,这里主要对内涵式发展展开探讨。就内涵的本意而言,它有两重意思:一是指事物的本质:二是指事物的内容。事物本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坚持与弘扬,事物内容的发展可以表现为增加,也可以表现为加强。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而言,内涵的两重意思是不能分离的,只有二者的结合方能体现发展的窘义.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体现高等教育本质内容的增加或加强,即缺少的要补充或充实,已有的要加强或提升.

很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探讨,相关研究论文数以万计,多数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如瞿振元认为,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张德祥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结构、公平以及制度等各要素统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判断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的发挥与实现.可以认为,在很多学者看来.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合理延伸,或者说对外延式发展不足的纠偏。

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呢?根据汉语表述习惯,内涵式发展的本身有多种含义,如物体外形的样子、特定的规格、典礼或有特定内容的仪式、自然科学中表明某些关系或规律的一组符号、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等等。不过,这里提到的几种语义解释似乎都不适合用于解释内涵式发展。在内涵式发展这个语词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某种方式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要将内涵式发展的意思解释清楚,还需要补充为了简化语言表达而省略了的语词,这里被省略的语词是重视、加强、充实、增加或升华等。所以,内涵式发展的完整表述应当是以增加或充实内涵的方式发展,当然,也可以是以加强或重视内涵建设的方式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增加或充实内涵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或者以加强或重视内涵建设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的缩略语。这里所说的是内涵式发展政策言明了的,还有没有言明的,即内涵式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内涵式发展要达到的实现特定的高等教育功能的目的。内涵式发展所要实现的高等教育功能,就是现在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或实现的还不是很充分的。具体来讲,提升高等教育品质,使同样规模、相似结构的高等教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包括对完善学生人格、素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对社会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对开辟新时代发挥引领作用。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考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解释。所谓宏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在保持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稳定或小幅增长的背景下,通过调整或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和质量的方式,使高等教育发挥更大更好的功能。宏观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适应和互动等,就是说不仅涉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而且涉及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因此,宏观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改善和优化、高等教育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高等教育系统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等。

2、为什么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内在问题的方法,是高等教育众多发展方式之一,是高等教育自始至终永恒的发展要求。一般而言,内涵式发展往往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尤其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师生的自省和自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过程等实现的。但在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关键推动力量之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常常出台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在高校进入现代化办学时期以后,战略选择和政策引导成为学校提高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制定自身的教育教学发展政策。但这还不足以使内涵式发展成为国家和高校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主题。

(一)内涵式发展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逻辑延展

党和政府选择内涵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是偶然的。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发现,除个别年份有所摇摆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总体变化趋势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如1977年党的十一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和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高教育质量,以配合各项经济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在文革结束后,推行扩大和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政策是必要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事业初步展开的形势下,加强高等教育是非常合时宜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在大力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明智之举。

1977—2017年历届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可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1977—199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积极发展、加强发展政策;从1997—2001年为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稳步发展政策;2002—2006年为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加快发展政策;2007—2017年为第四阶段,主要表现为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政策。在前三个阶段,除了1997—2001年期间奉行稳步发展政策外,其他两个时期都实施积极发展、加快发展政策。即使在1997—2001年期间,1999年实际开始执行的扩招政策使1997年提出的稳步发展政策并没有能够完全付诸实施。因此,可以说,从1977—2006年的3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总体上是以加快发展和加强发展为主线,以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开始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政策于2007年明确提出,2012年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2017年进一步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这三个五年期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一脉相承,步步推进,既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需要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4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的必然选择。

(二)内涵式发展政策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趋势

政策必须顺应现实需要,因势利导,方能发挥引领、调节、促进或者限制的作用。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总体上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比较表明,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高等教育持续积极发展时间最长的时期,是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成就最大的时期,是人民群众从高等教育获益最多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最显著的时期。与上文谈到的政策相比,40年高等教育实际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的缓慢增长期;第二个是1999—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第三个是2011年以来的内涵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秩序,高校人才培养开始走上正轨,到1998年,其间偶有较快增长,但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迅猛增长。到201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单就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从2011年开始,规模增长渐趋平稳,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到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300.76%,比2010年增长了19.13%。另外,研究生教育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统计表明,199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为7.25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75万人,博士生招生1.49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为19.89万人;到2016年,研究生招生数为66.71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73万人,硕士生招生58.98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98.11万人。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不论是高等教育总规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毛入学率还是研究生招生人数、硕士生招生数、博士生招生数和研究生在学总人数,在前20年有增长,但增幅较小;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增幅惊人;近年来在保持小幅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发展重点发生了转向。应该说,在前一个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中,高等教育保持了基本秩序稳定,守住了高等教育的底线,但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并没有同步实现。短时间里高等教育的快速大规模增长带来的办学压力需要一个时期来消化,以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激发了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3、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解决什么问题

政策不是口号,不是空洞的倡议。政策应当是实践导向的,具有现实问题针对性,能够为实践或活动提供具体指导。作为一种政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针对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现实需求提出来的,是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所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区分这个差别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要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从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采取适当的战略举措,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优质发展。

(一)宏观层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庞大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所有国家中,高等教育系统在学人数超过1000万人的有3个国家,即美国、印度和中国,其中美国为1900万人,印度为2800万人,中国为3600万人。而且如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年轻的系统,其规模的大幅度增长是在1999年以来的10多年实现的。从体系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的各构成要素都是完备的,但内涵和底蕴不足却是客观存在的。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紧迫要求。在宏观层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偏低问题。在我国近2600所高校中,1300多所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1998年后发展起来的,它们大多兴起于中等职业教育,很多甚至是零起点创办起来的;在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600多所是200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它们之前主要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之中大多数举办本科教育的历史不到20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起点低、历史短,发展重心偏低。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中十分重视质量保障,建立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从评估要求看,不但新建本科院校仍在努力达到合格标准,而且即便很多本科院校参加了审核评估,其教育条件和发展成熟度都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本科院校的教育情况如此,高职院校的教育也很难说非常令人满意。从学校数量和教育规模看,新建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依托力量,也是未来普及化阶段的主体力量。这些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办学历史短是不能改变的,但教育发展水平与高校办学历史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办学历史只是高校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且不是决定的因素。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很多高校办学历史并不长,却发展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水平人才成长的摇篮。所以,重视这些高校的发展,解决这些高校发展的困难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提高新建高校的教育水平,整体性地提升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重心。

2.高等教育同质同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同构问题由来已久。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高等教育文化积累差别很大,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但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从而导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雷同现象明显。这种同质同构现象不仅存在于同层次、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之间;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同一时间受到所有各级各类高校重视,从而形成了全国高等教育齐步走的壮观景象。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差异化、个性化不足,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塑造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的需求。

3.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优质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肯定存在水平、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但存在于全国范围,也存在于地区和省市自治区范围。但如果与国际上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水平、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高水平高质量部分,我国所占的比例都很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上,我国大学位于前列的数量非常有限,远低于美、英、德、日等国。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发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一流人才严重不足,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对人类文化进步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还非常有限。正因为如此,大而不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微观层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解决的问题

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高校从外到内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教育规模成倍增长,学科专业数量大幅增加,师资队伍人数由40余万人扩张到160余万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经过了多次修订,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综合改革等受到重视。所有这些改革和发展都对高校履行高等教育使命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在微观层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直接针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采取有效举措,务必取得突破,使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问题。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是专业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专业是高校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的基本单位,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活动通过专业得以有序地组织起来,造就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时候,我国高校建立了严格的专业教育体系,确立了按专业组织人才培养活动的原则。在专业教育上,我国高校把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孤立或对立的关系,把专业与社会职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而导致专业教育口径狭窄、缺少相互融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对专业教育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但专业化过于刚性的问题在各级各类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便在一些高水平综合大学,专业教育刚性化过强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这种状况不符合新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要求。

2.高校课程教学浅表化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奠基性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自学等对人才培养就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重要。不能说我国高校不重视课程教学,也不能说我国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无所作为,实际上,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主题。但教学改革深入课堂还很不够,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仍表现出很传统的倾向,教师主要教知识,而且是教材上的知识;学生主要学知识,也主要学教材上的知识。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理论界热情倡导的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式、对话式等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仍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应用,很多教师教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学生学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考高度一致的教学景象,现实的教学结果就是教的不深、学的很窄、考的很浅。课程教学浅表化的问题在我国高校由来已久,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而深刻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不可能走得太远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

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实现N.人民日报,2017-12-21.

3]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4]别敦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5]别敦荣,易梦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与政策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6]别敦荣,易梦春.普及化趋势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

7]别敦荣.增加课程内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J.山东高等教育,2017(6).

8]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9]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10]别敦荣,秦小云.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